《宿王昌龄隐居》

时间: 2025-01-04 10:59:55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的宁静环境,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有孤单的云彩。松树间透出微弱的月光,清冷的光辉依然照耀着你。我在茅草亭中宿夜,花影摇曳,药院里长满青苔的纹路。我也曾谢绝世间的喧嚣,向西山的鹤群告别。

注释:

  • 清溪:清澈的溪水。
  • 不测:无法测量的深度。
  • 隐处:隐居的地方。
  • 孤云:孤独的云,象征隐逸的情怀。
  • 松际:松树间隙。
  • 露微月:微弱的露水和月光。
  • 清光:清澈的光辉。
  • 药院:指药草的园地。
  • 滋苔纹:青苔生长的纹路。
  • 余亦谢时去:我也选择了离开这个尘世。
  • 西山鸾鹤群:指向西山的鹤群,象征自由和隐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约689年-765年),唐代诗人,号隐居,晚年隐居于山林,崇尚自然,作品多表达隐逸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常建隐居生涯,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和对清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五言古诗,常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诗中以“清溪”、“孤云”、“松际露微月”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的开篇“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便展现了清澈溪水的深邃与隐居的孤独,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随后“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则描绘了月光透过松树之间洒落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珍视与欣赏。

后半部分“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则将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得生动而真实,表现出对生活的淡然与对自然的亲近。最后一句“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的告别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常建作为唐代隐逸诗人的独特风格,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心灵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溪深不测:溪水清澈而深邃,无法测量其深度,象征自然的无穷与神秘。
  2. 隐处唯孤云: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云彩,表现隐者的孤独与宁静。
  3. 松际露微月:松树间透出微弱的月光,营造出静谧的夜晚氛围。
  4. 清光犹为君:这清冷的月光依然是为你而照,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5. 茅亭宿花影:在茅草亭中宿夜,花影摇曳,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晚。
  6. 药院滋苔纹:药草园中青苔生长的纹路,展现出生活细节与自然的和谐。
  7. 余亦谢时去:我也选择告别这个浮躁的世界,表现出对世俗的拒绝。
  8. 西山鸾鹤群:向西山的鹤群告别,象征着向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云”比喻隐者的孤独。
  • 拟人:如“清光犹为君”,赋予光辉以人性,增强情感。
  • 对仗:如“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常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世俗的淡然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高洁、淡泊的生活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溪:象征自然的无垠与纯净。
  • 孤云:象征隐居者的孤独与自由。
  • 松际露微月:象征静谧的夜晚与自然的和谐。
  • 鸾鹤群:象征自由与高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溪深不测”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流动的水
    • B. 深邃的自然
    • C. 诗人的孤独
    • D. 生活的烦恼
  2. “余亦谢时去”中的“谢”字意为?

    • A. 感谢
    • B. 辞别
    • C. 请求
    • D. 拒绝
  3.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

    • A. 山川河流
    • B. 花影青苔
    • C. 日出日落
    • D. 冬雪寒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宿王昌龄隐居》与《山中杂诗》:两者都强调了隐居与自然的和谐,但常建的诗更偏重于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而王维则更注重意境的空灵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