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坐呈山南诸隐》

时间: 2025-01-04 09:51:33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白话文翻译:

习公留下的座位,坐落在白云的边缘。
樵夫对此不以为然,山中的僧人却心中有数。
有人认为这是美好的事,携手一起来这里窥探。
竹叶上的露水,在闲静的夜晚滴落,松风在清晨和日间轻轻吹拂。
从来就抱有微薄的志向,何况还感受到往日的规矩。
在这里没有什么奇特的策略,苍生又能如何看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习公:指习凿齿,这里指代留有遗迹的名士。
  • 遗坐:遗留下来的座位。
  • 樵子:砍柴的人,指乡村的普通劳动者。
  • 山僧:山中的和尚,隐士。
  • 微尚:微薄的志向或品味。
  • 苍生:指广大人民。

典故解析: 习凿齿是汉代的一个著名隐士,他的座位成为后人追慕的对象。诗中提到的“樵子”和“山僧”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名士遗迹的不同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主攻山水田园诗,作品充满自然情趣和隐逸思想。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充满了对山水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隐居时,表现了诗人对名士遗迹的感慨和对世俗人情的思考。诗人在山中静坐,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以及人们对名士的不同看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习公遗座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名士的追慕与对庸俗世态的反思。开头两句以“高在白云陲”展现了遗坐的高远与孤独,暗示名士的高洁与世俗的隔离。樵子和山僧的不同反应则反映了人们对名士遗迹的不同理解,前者无知无觉,后者则懂得欣赏,显示出隐士生活的独特魅力。

诗中间部分以“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寓意着隐逸生活的恬淡与自由。最后几句则透出诗人的无奈与思考,虽然名士留下的遗迹令人向往,但在这个世俗世界中,真正理解与欣赏的人却少之又少。诗人自问“苍生奚以为”,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也反映了对名士孤独的感慨,形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习公有遗坐:提到习公的遗座,开篇即引入名士的形象。
  2. 高在白云陲:遗坐高耸在云边,隐喻名士的高洁与超然。
  3. 樵子不见识:樵夫对此毫无理解,体现世俗的无知。
  4. 山僧赏自知:山僧却心中明了,表现隐士的智慧与领悟。
  5. 以余为好事:他人认为诗人来此是为了欣赏美事。
  6. 携手一来窥:有人同行而来,展现人们的好奇心。
  7. 竹露闲夜滴: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8. 松风清昼吹:白昼的松风,增添了自然的清新感。
  9. 从来抱微尚:自古以来就有微薄的志向。
  10. 况复感前规:更何况感受到历史的约束。
  11. 于此无奇策: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奇妙的主意。
  12. 苍生奚以为:苍生又能如何看待这些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对仗工整,增强诗歌韵律感。
  • 比喻:遗坐作为名士的象征,体现了他们的孤独与清高。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名士遗迹,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世俗对名士的误解,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思与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遗坐:象征名士的高洁与孤独。
  • 竹露:代表自然的恬静与清新。
  • 松风:象征自然的自由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习公的遗坐高在哪里? A. 山顶
    B. 白云陲
    C. 河边

  2. 樵子对遗坐的看法是?
    A. 赞赏
    B. 不见识
    C. 感慨

  3. 诗中“竹露闲夜滴”描绘的是哪个时间的景象?
    A. 清晨
    B. 正午
    C. 夜晚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孟浩然的这首《齿坐呈山南诸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前者更强调对名士遗迹的感慨,而后者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二者共同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