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生三到徐氏园得兵曹郎简而始入》
时间: 2024-12-29 03:2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家支庶执金吾,
诏赐园池绝上都。
一水尽含飞阁动,
百花半映古槎枯。
纷华子夏犹难免,
宾客平原近亦无。
不有铜鱼能折简,
白衣伙限立春锄。
白话文翻译:
王家的支庶们执掌着金吾(守卫),
皇帝下诏赐予园池,超越了上都(即京城)。
一汪水面尽是飞阁在水中摇曳,
百花半映着古老的槎木枯枝。
纷繁的华丽在仲夏时节仍然难以避免,
宾客们在平原上聚集却似乎没有人来。
若没有铜鱼(古代的折简工具)来折叠简书,
白衣的伙计们只能在立春时节锄地。
注释:
- 王家支庶:王家指王氏家族,支庶是指分支的亲属。
- 金吾:金吾是古代的卫兵,负责守卫宫廷和城池。
- 绝上都:超出上都,即古代京城,表示园池的美丽。
- 飞阁:指高阁,形象地描绘出阁楼的景象。
- 槎:古代的竹筏,常用作水上交通工具。
- 纷华子夏:这里的“纷华”指景色繁美,“子夏”是指仲夏。
- 铜鱼:古代的折简工具,通常用来写信或记录。
- 白衣伙:指穿白色衣服的伙计,可能指园中劳作的人。
典故解析:
“金吾”与“铜鱼”均为古代官制与文具的象征,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承。同时,诗中提到的“飞阁”和“槎”暗示了水乡的情景和诗人对美景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昊,号青藤,晚号徐文长,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崇尚自然和个性鲜明著称。
创作背景:
《与诸生三到徐氏园得兵曹郎简而始入》是在徐渭与朋友聚会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友人聚会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徐氏园的自然美景以及当时社交环境的复杂。起初,诗人以“王家支庶执金吾”的句子引入,展现出一种繁华的世俗背景,接着通过“绝上都”的景象,突显出园池的独特之处。诗中“一水尽含飞阁动”通过水景与建筑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令人心醉。
而“百花半映古槎枯”则通过对比,展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古槎的枯朽和百花的绚烂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在后半部分,诗人则借用“纷华子夏犹难免”来表达即便在美丽的仲夏,也难逃世间纷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不有铜鱼能折简”则暗示了与友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渴望。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渗透出对人生和友情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家支庶执金吾:描绘了王家亲属们把持权力的场景,暗示世俗权力与人际关系。
- 诏赐园池绝上都:皇帝的赐封,展示园池的美丽与特殊地位。
- 一水尽含飞阁动:水面映衬着飞阁,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
- 百花半映古槎枯:对比繁花与枯槎,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变化。
- 纷华子夏犹难免:即使在美好的夏季,也难以逃避生活的纷扰。
- 宾客平原近亦无:即使有众多宾客,似乎也无法真正靠近彼此。
- 不有铜鱼能折简:缺乏工具来沟通,表达了交流的困难。
- 白衣伙限立春锄:白衣的伙计们在春天忙于耕作,暗示生活的忙碌与辛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园池比作“绝上都”,即强调其美丽超凡。
- 对仗:如“飞阁动”和“古槎枯”,形成视觉与意象的对比。
- 拟人:水面“尽含飞阁动”,赋予景物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揭示了繁华背后的孤独与忧伤,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池: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代表了理想的栖息地。
- 飞阁:象征着高雅与美好,体现出人对美的追求。
- 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铜鱼:象征着沟通与文化的传递,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王家支庶执金吾”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王家权力的集中
- B. 自然的美丽
- C. 友谊的珍贵
-
“百花半映古槎枯”中的“古槎”象征着?
- A. 生命的美好
- B. 生命的短暂
- C. 权力的象征
-
诗中提到的“铜鱼”主要表示?
- A. 农业工具
- B. 交流的工具
- C. 保护的工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徐渭 vs. 李白:两位诗人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徐渭更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李白则更偏重于豪放与个性。
- 徐渭 vs. 杜甫:徐渭的作品更显个人情感,杜甫则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道主义,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渭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