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

时间: 2024-12-29 03:46:49

报恩禅塔入云霄,万岁千秋翊圣朝。

讵谓天龙销烬后,尚馀铃铎度江飘。

高临巨浸浮天阔,下见深宫尽日遥。

回首乡园看不见,乱山残霭去迢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

报恩禅塔入云霄,
万岁千秋翊圣朝。
讵谓天龙销烬后,
尚馀铃铎度江飘。
高临巨浸浮天阔,
下见深宫尽日遥。
回首乡园看不见,
乱山残霭去迢迢。

白话文翻译

报恩寺的禅塔高耸入云,
经历了万年千秋,依然辉映着圣朝。
岂能说天龙消亡之后,
仍然有余音缭绕,随江水飘荡。
高高耸立俯瞰着浩瀚的江水,
从这里可以遥望深宫,直到天边。
回首故乡却已无法看见,
那重重叠叠的山影在远方迷雾中消逝。

注释

  • 报恩禅塔:位于南京,是一座有名的古塔,象征着历史和文化。
  • 万岁千秋:形容时间的久远。
  • 翊圣朝:指辅佐、辉映圣明的朝代。
  • 天龙:古代神话中的生物,象征力量与权威。
  • 铃铎:寺庙中悬挂的铃铛,常用于宗教仪式。
  • 巨浸:广阔的水面。
  • 深宫:指皇宫,象征着权力与荣华。
  • 乡园:故乡的田园。
  • 残霭:残留的雾霭,意指模糊的景象。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报恩禅塔天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映照。禅塔代表着佛教文化的传承,而天龙则是古代神话中高贵的象征,二者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与文化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字子长,号文长,晚号青藤山人,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其诗风豪放,常以个人情感为中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徐渭晚年,时值明代社会动荡,作者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他对历史变迁、故乡情怀的感慨,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诗作。诗中的禅塔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作者在登高处遥望,既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意识到历史的伟大。开篇的“报恩禅塔入云霄”便设下了高远的基调,表现了作者的壮志与追求。接下来的“万岁千秋翊圣朝”,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长河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对当下政治的思考。

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的情绪逐渐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回首乡园看不见”一句,展现了他身处高塔,心却难以回归故土的矛盾与无奈。整体来看,诗作通过对比手法,既有对壮丽景象的描绘,又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入剖析,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报恩禅塔入云霄:描绘禅塔高耸,象征着文化的伟大。
  2. 万岁千秋翊圣朝:强调历史的久远和对现世的影响。
  3. 讵谓天龙销烬后:质疑历史变迁的绝对性,暗示仍有余韵。
  4. 尚馀铃铎度江飘:铃声象征着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5. 高临巨浸浮天阔:从高处俯瞰,感受到自然的广阔。
  6. 下见深宫尽日遥:远望深宫,反映对权力的向往与距离。
  7. 回首乡园看不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失落。
  8. 乱山残霭去迢迢:描述远方的模糊与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临巨浸”“回首乡园”,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比喻:禅塔与历史相连,象征文化的传承。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高远的视角表达对历史和故乡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禅塔:象征历史、文化的积淀。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尽。
  • 深宫: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对荣华富贵的向往。
  • 乡园:故乡的象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报恩禅塔”象征什么? A. 历史文化
    B. 自然风光
    C. 权力象征

  2. “回首乡园看不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思念
    C. 平静

  3.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徐渭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的《鹿柴》
  2.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徐渭的《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和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和故乡的感怀,但徐渭更注重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徐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