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观水阅往迟遂虚冯太常饭及归又失郑职方魏园之觞》

时间: 2024-12-29 03:13:25

燕子矶头风日黄,游戎校士水中央。

春深痛饮辜司马,日仄清斋虚太常。

大树低花遮勒短,红旗白羽塞卢长。

何从一饱饥方朔,自买鱼虾入醉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约观水阅往迟遂虚冯太常饭及归又失郑职方魏园之觞
作者:徐渭 〔明代〕
燕子矶头风日黄,游戎校士水中央。
春深痛饮辜司马,日仄清斋虚太常。
大树低花遮勒短,红旗白羽塞卢长。
何从一饱饥方朔,自买鱼虾入醉乡。

白话文翻译

在燕子矶的河边,黄昏的阳光洒落,游侠和士人们在水面上畅游。春天已经深了,痛快地饮酒让人辜负了司马的教诲;日头偏西,清静的斋房却显得空荡荡的。高大的树木低垂的花朵遮住了短暂的路,红色的旗帜和白色的羽毛在长亭中相映成趣。何时才能吃饱肚子呢?我只好自掏腰包,买些鱼和虾,去醉梦乡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燕子矶:指长江边的一个地方,通常是指风景如画的水边。
  • 游戎校士:游侠与士人,形容一些豪放不羁的文人。
  • 辜司马:这里的“司马”可能指司马迁,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暗指饮酒可能辜负了历史的教诲。
  • 清斋:清静的书斋,指安静的读书环境。
  • 塞卢:可能是指长亭或集市,红旗和白羽的意象表达热闹的场面。

典故解析

  • 司马:典故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这里暗指历史的教训和文人对历史的思考。
  • 方朔:方朔指的是古代的传说中的人物,常常暗示放纵与酩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长,号青藤,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和个性鲜明著称,特别是在诗、文、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经济困乏之际。诗中反映了诗人对饮酒、游玩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徐渭的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豪放的饮酒情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燕子矶的黄昏,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而游戎校士的描写则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与自由放任的生活态度。

在“春深痛饮辜司马”一句中,诗人似乎在感慨春天的美好和饮酒的快意,却又不免感到对历史教训的辜负,显示了他对自我放纵的反思。而“何从一饱饥方朔,自买鱼虾入醉乡”的结尾则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徐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的深思,给读者以启发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子矶头风日黄: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风景,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2. 游戎校士水中央:表现出一群豪放不羁的文人在水中游玩,暗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3. 春深痛饮辜司马:春天已经很深,饮酒的快意让人遗忘了历史的教诲。
  4. 日仄清斋虚太常:日头偏西,清静的斋房却显得空荡荡,暗示内心的孤独与迷惘。
  5. 大树低花遮勒短:高大的树木和低垂的花朵形成了一种遮挡,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6. 红旗白羽塞卢长:热闹的场景与安静的环境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丰富的生活色彩。
  7. 何从一饱饥方朔:对食物的渴望与追求,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8. 自买鱼虾入醉乡:用买鱼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展现出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饮酒的快意与春天的美好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 意象:如“燕子矶”、“游戎校士”等意象,富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矶: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游戎校士:代表了诗人心中向往的豪放与不羁。
  • 清斋:隐喻内心的孤独与理想的落空。
  • 红旗白羽:对比的意象,表现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徐渭属于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游戎校士”是指什么样的人?
    A) 文人
    B) 武士
    C) 渔夫
    D) 商人

  3. 诗中“何从一饱饥方朔”的意思是?
    A) 吃饱了
    B) 饿得没有办法
    C) 满足自己的愿望
    D) 渴望自由

答案

  1. C) 明代
  2. A) 文人
  3. B) 饿得没有办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徐渭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饮酒》都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但徐渭的诗更显豪放与放纵,而陶渊明则表现出一种隐逸与淡泊的生活态度。两者通过不同的意象和情感,展示了各自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徐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