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
时间: 2024-12-29 18:11: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
作者:刘基 〔明代〕
漫喜晴天出北门,还愁急雨送黄昏。
山风度水喧林麓,野树翻云动石根。
宿麦已随江草烂,新泉休共井泥浑。
鱼龙浩漫沧溟阔,泽畔谁招楚客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感慨。诗人本来高兴于晴天出门,但却又因傍晚来临的急雨而感到忧愁。山间的风吹过水面,树木在风中摇曳,似乎在动摇着石根。夜晚的麦子已经随着江水而腐烂,新泉也不再与井水混浊。最后,诗人感叹,浩瀚的水域如同沧海,谁能在这广阔的泽边招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漫喜:随意、高兴。
- 急雨:突然来临的暴雨。
- 山风度水:山间的风拂过水面。
- 林麓:山林的斜坡、脚下。
- 翻云:像在翻动的云彩,形容野树在风中的摇摆。
- 宿麦:指夜间停留的麦子。
- 江草:江边的草。
- 新泉:新涌出的泉水。
- 鱼龙:鱼与龙,形容水中生物。
- 沧溟:深广的海或水域。
- 楚客魂:楚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楚客”通常指来自楚地的游子,具有思乡、漂泊的含义。与《离骚》中的情感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德明,号心斋,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且富有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在游历中遭遇天气变化的情感。诗中紧扣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自然的敏感观察。
诗歌鉴赏
《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与思索。开头两句,诗人以“漫喜晴天”引入,表现了初始的欢喜,但随即因“急雨送黄昏”而转为忧愁,展现了天气的无常和人生的变化。接着,诗人描写了山风与水的互动,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的活力和变化,给人一种动感的美感。
后半部分,通过“宿麦已随江草烂,新泉休共井泥浑”,诗人又引入了对生活的思考,暗示了人生的苦乐与无常。而最后两句则引发了更深层的哲思,面对浩瀚的水域,诗人不禁感叹,谁能在此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
整首诗虽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却深刻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喜晴天出北门:诗人因晴天出门而感到高兴,表现出对美好天气的渴望。
- 还愁急雨送黄昏:却因突如其来的急雨而愁苦,展现出生活的无常。
- 山风度水喧林麓:描写山风吹过水面,声音在林间回响,生动形象。
- 野树翻云动石根:野树在风中摇晃,似乎与云彩翻动相呼应,生动展现自然之力。
- 宿麦已随江草烂:描绘夜间的麦子随江水腐烂,暗示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 新泉休共井泥浑:新泉水不再与井水混浊,暗示生活的变化。
- 鱼龙浩漫沧溟阔:形容水域的广阔无边,展现自然的浩瀚。
- 泽畔谁招楚客魂:发出感叹,谁能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充满哲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山风、野树等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了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与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叹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天: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急雨: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忧愁。
- 山风: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活力。
- 野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 麦子与江草: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变迁。
- 鱼龙:象征着生命的广阔与神秘。
- 楚客:象征着游子的思乡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为什么感到高兴?
- A. 晴天
- B. 急雨
- C. 黄昏
-
诗中的“野树翻云”表现了什么?
- A. 风的力量
- B. 树的高大
- C. 云的颜色
-
诗人最后感叹的是谁能够招引游子?
- A. 鱼
- B. 龙
- C. 楚客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现对历史和故乡的思索。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两者都涉及思乡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静夜思》更为直接,情感浓烈;而《二月七日夜泊许村遇雨》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间接表达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基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