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钗》

时间: 2025-01-14 21:21:29

薰风动。

春衫重。

日间作起宵来梦。

海东头。

水难收。

几许凄凉,些许温柔。

休。

休。

临歧送。

临风恸。

无根白发愁时种。

几春秋。

几沈浮。

已到中年,犹赋离忧。

羞。

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分钗
作者: 顾随 〔近代〕

薰风动。春衫重。日间作起宵来梦。海东头。水难收。几许凄凉,些许温柔。休。休。临歧送。临风恸。无根白发愁时种。几春秋。几沈浮。已到中年,犹赋离忧。羞。羞。

白话文翻译

春风轻轻吹动,春天的衣衫显得沉重。白天醒来时,夜间的梦境却还在。东海之滨,水难以收回,心中几分凄凉,几分温柔。请停下,停下,临别时送别,面对风时痛哭。无根的白发是在愁苦的时光中生长的。经历了多少春秋,经历了多少沉浮,已经到了中年,仍然在赋写离愁,感到羞愧。

注释

  • 薰风:温暖的春风。
  • 春衫重:春天的衣服显得沉重,暗指心情沉重。
  • 日间作起宵来梦:白天醒来时,夜里的梦还在作。
  • 海东头:指东海的海岸,寓意遥远的地方。
  • 无根白发:无根的白发象征着无依无靠的愁苦。
  • 几春秋:指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暗示时间的流逝。
  • 犹赋离忧:依然在写作关于离别和忧伤的诗篇。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顾随(1893-1980),字白华,号澄庐,江苏人,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及翻译家。他的诗歌风格受传统诗词影响,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影响,诗人通过对离别与愁苦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惜分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对离别的无奈与深情。诗的开头便用“薰风动”“春衫重”来营造出春天的气息,但接踵而来的是一种沉重的心情,暗示着生活的压迫感。接下来的“日间作起宵来梦”则引发了人对美好回忆的思索,夜间的梦境让人感到依依不舍。

“海东头,水难收”一句,表达了对远方不可追寻的感慨,水的流失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无法挽回的失去。诗人在“几许凄凉,些许温柔”中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当下的无奈,情感在这里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后半部分的“无根白发愁时种”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苦涩与无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已步入中年,却依旧为离愁所困,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以“羞”字结束,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未能摆脱愁苦的自责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薰风动。春衫重。”:春风轻拂,春天的衣衫却显得沉重,表现出心情的沉重感。
    • “日间作起宵来梦。”:白天醒来时,夜里的梦依旧萦绕在心头。
    • “海东头。水难收。”:遥远的东海之滨,水难以收回,暗示无法挽回的过往。
    • “几许凄凉,些许温柔。”:心中有多少凄凉与温柔交织。
    • “休。休。”:反复的呼唤,表现出一种渴望停下的心情。
    • “临歧送。临风恸。”:在分别的路口,面对风痛哭,情感真挚。
    • “无根白发愁时种。”:白发无根,愁苦在时光中生长。
    • “几春秋。几沈浮。”:经历多少春秋与沉浮,人生的沧桑。
    • “已到中年,犹赋离忧。”:已过中年,却仍在书写离愁,表现出生命的复杂与无奈。
    • “羞。羞。”:以羞愧作为结束,表现出对自身情感的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无根白发”比喻无依无靠的愁苦。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几许凄凉,些许温柔”。
    • 拟人:春风与梦境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情感的传递。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愁苦与人生的无常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无奈与自责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薰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 春衫:代表着青春与生命的重负。
  • 海东头:象征遥远与不可触及的过往。
  • 白发:象征着年龄与愁苦,暗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薰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温暖
      • C) 秋天的萧瑟
    2. “无根白发”在诗中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与愁苦
      • C) 希望
    3. 诗的最后一个字是什么?
      • A) 羞
      • B) 愁
      • C) 恩

答案:1-B,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愁的思念与无奈,但其风格更为柔婉细腻,情感更为内敛。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在离愁中融合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更为开阔与豪放。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顾随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