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钗》

时间: 2025-01-21 00:59:23

风萧瑟。

秋情薄。

中元幽梦还如昨。

小轩窗。

月如霜。

不似温柔,不是凄凉。

茫。

茫。

晨光白。

伤行色。

生涯真逐杨花落。

日昏黄。

暮山苍。

又过中秋,又到他乡。

伤。

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萧瑟。秋情薄。中元幽梦还如昨。小轩窗。月如霜。不似温柔,不是凄凉。茫。茫。晨光白。伤行色。生涯真逐杨花落。日昏黄。暮山苍。又过中秋,又到他乡。伤。伤。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瑟,秋天的情思愈发淡薄。中元节的幽梦依旧如同昨天。小小的窗户前,月光如霜,既没有温柔的感觉,也不是凄凉的愁绪。模糊而茫然。晨光洁白,却伤感地映照出我的行色。人生在世,真如杨花随风飘落。黄昏时分,夕阳映照着苍茫的山影。又一次过了中秋,又一次来到他乡,心中满是伤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瑟:形容秋风的声音,带有孤寂、凄凉的意象。
  • 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常与祭祀有关,象征对逝者的怀念。
  • 幽梦:梦境幽深,暗示内心的思念与回忆。
  • 轩窗:小窗户,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
  • 杨花:杨树的花朵,象征随风飘落的无奈与轻盈。

典故解析:

  •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象征团圆和思乡之情。该节日与月亮的圆满相联系,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骞,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身处他乡,思念故土与亲人的情境中,反映了秋天的冷清与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惜分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秋天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风萧瑟”引入,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紧接着用“秋情薄”来表达内心的淡漠与孤独。中元节的“幽梦”则暗示着对过去的追忆与怀念,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小轩窗前的“月如霜”,通过比喻手法传达了月光的清冷与孤寂,既不温柔,也不凄凉,反而增添了一种深沉的伤感。接下来的“晨光白”则描绘出一种清晨的宁静,却也映射出作者在生活的奔波中所感受到的无奈与失落。人生如同“杨花落”,表达了对无常的感慨与对人生短暂的忧虑。

最后,诗中反复提到的“伤”字,深刻地揭示了内心的痛苦与思念,尤其是“又过中秋,又到他乡”,在这句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将思乡之情深化,令人感受到浓厚的离愁别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萧瑟:秋风萧瑟,传达出一种秋天的凄凉。
  • 秋情薄:秋天的情感变得淡薄,隐喻内心的孤独。
  • 中元幽梦:在中元节的梦境中,内心的思念仍如往昔。
  • 小轩窗:通过小窗户观察外界,增添了一种隔绝与孤独感。
  • 月如霜:月光清冷,暗示内心的孤寂。
  • 伤行色:描绘出行色匆匆,心中满是伤感。
  • 生涯真逐杨花落:人生如同杨花般飘零,感叹人生无常。
  • 日昏黄:黄昏的太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暗示着生命的流逝。
  • 暮山苍:暮色中的青山,突显出一种沉重与苍凉。
  • 又过中秋: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与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霜”比喻月光的冷清,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无形的“伤”赋予情感以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伤行色”与“生涯真逐”,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情感基调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萧瑟与孤寂。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清冷。
  • 杨花:象征着无常与飘零。
  • 晨光: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内心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元”是指哪一天?

    • A. 农历七月十五
    • B. 农历八月十五
    • C. 农历九月九日
  2. “月如霜”中的“霜”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温暖
    • B. 清冷
    • C. 明亮
  3. 诗中的“杨花”象征着什么?

    • A. 爱情
    • B. 无常
    • C. 财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郑骞《惜分钗》与李白《静夜思》均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加强调秋天的孤寂,后者则通过月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意象与情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郑骞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