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钗 舆梦初醒,雪月交明》

时间: 2025-01-04 08:38:37

舆梦冷。

人初醒。

駪駪月里征人影。

月来时。

梦回时。

一似徂东,一似徂西。

栖。

栖。

雪弥望。

雪相傍。

月应又在霜之上。

雪融时。

月归时。

知是相携,知是相离。

疑。

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分钗
舆梦冷。人初醒。
駪駪月里征人影。
月来时。梦回时。
一似徂东,一似徂西。
栖。栖。
雪弥望。雪相傍。
月应又在霜之上。
雪融时。月归时。
知是相携,知是相离。
疑。疑。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冷醒,人刚刚苏醒。
月光下,孤独的征人影子在移动。
月亮来时,梦境回来的时候,
就像向东去,又像向西去。
栖息,栖息。
雪花弥漫,雪花相互伴随。
月亮应该又在霜雪之上。
雪融化时,月亮回归时,
知道是相互陪伴,知道是相互离去。
疑惑,疑惑。

注释

  • 舆梦:指梦中旅行,舆是车,暗指梦境中的游历。
  • 駪駪:形容马的奔跑声,暗示征人急行。
  • :停留、栖息。
  • 弥望:雪花弥漫,覆盖视野。
  • 霜之上:月亮可能挂在霜冻的天空之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永,清代诗人,字子翁,号景山,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诗词,风格清丽,富有情感。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惜分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分离与相聚的感慨。在雪月交辉的意境中,诗人通过意象表现了对过往梦境的怀念与现实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惜分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的开头“舆梦冷。人初醒。”便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梦的冷清与醒来后的失落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接下来的“駪駪月里征人影”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独旅人的形象,月光照耀下的身影仿佛在追寻某种东西,却又显得无比渺小。

“月来时。梦回时。”通过月亮与梦的呼应,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又被现实中的“相携”与“相离”所冲淡,给人以强烈的矛盾感。诗的尾声“知是相携,知是相离。”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仿佛在探讨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巧思,雪与月的交织不仅形成了美妙的画面,也象征着生命中的冷静与温暖,孤独与陪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引导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那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舆梦冷。人初醒。:梦境的冷清与现实的苏醒形成对比,暗示孤独。
  • 駪駪月里征人影。:月光下的征人影子,象征着孤独的旅程。
  • 月来时。梦回时。:月亮的来临与梦境的回归,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 一似徂东,一似徂西。:方向的模糊,暗示对未来的迷茫。
  • 栖。栖。:反复呼唤,表现内心的不安与渴望停留。
  • 雪弥望。雪相傍。:雪花覆盖一切,象征着冷漠与孤独。
  • 月应又在霜之上。:象征着月亮的高远与不可触及。
  • 雪融时。月归时。:雪融化、月亮归来寓意着希望与团聚的可能。
  • 知是相携,知是相离。: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既有陪伴也有分离。
  • 疑。疑。:反复的疑惑,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月”与“雪”比喻人生的孤独与渴望。
  • 拟人:雪与月似乎在对话,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相携”与“相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中的孤独与陪伴,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在雪月交辉的意境中,传达出一种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希望、梦想与孤独的陪伴。
  • :象征着冷漠、隔离与对生命的思考。
  • 征人影:象征着旅人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舆梦冷”意指什么?

    • A. 梦境温暖
    • B. 梦境冷清
    • C. 梦境快乐
    • D. 梦境模糊
  2. “月来时。梦回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渴望离去
    • B. 怀念美好时光
    • C. 对未来的恐惧
    • D. 对梦的厌倦
  3. 诗中提到的“栖”字,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安宁与归属
    • B. 不安与迷茫
    • C. 喜悦与欢乐
    • D. 疲惫与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以月为主题,表达乡愁。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宁静与孤独。

诗词对比

对比黄永与李白的作品,两位诗人都以月为意象,但黄永更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的焦点与情感表达的方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永研究》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