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月悲逝者
白居易 〔唐代〕
存亡感月一潸然,
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处曾经同望月,
樱桃树下后堂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月光下感慨生死离别的情感。每当月亮升起,作者不禁泪流满面,今夜的月光仿佛依旧如往年一样明亮。然而,往昔一起共赏月光的地方,已不复存在,只有那樱桃树下的后堂前,依稀记得曾经的欢乐时光。
注释:
- 存亡:存活和亡故,指生与死。
- 潸然:形容流泪的样子,意为悲伤流泪。
- 月色:指月亮的光辉。
- 樱桃树:一种果树,象征着青春与生命。
- 后堂前:指房屋后面的大厅或庭院,常用来描述家中的温馨场景。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作者通过“月”这一意象,引发了对逝去时光和已故亲友的怀念。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用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平易近人而广受欢迎。他的诗作常常关心民生,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生死离别成为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感月悲逝者》展现了白居易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营造了一种孤独而又惆怅的氛围,月亮成为了引发他思考的媒介。开篇以“存亡感月一潸然”直入主题,表达了生死之间的感慨,月亮的光辉似乎映照着他内心的悲伤。接着,作者回忆往年与友人一同赏月的情景,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形成对比,使得今夜的孤独感愈发明显。
最后两句以“樱桃树下后堂前”作结,具体地点的描绘不仅使情景更加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樱桃树象征着青春与生命,后堂前则是温暖的家,二者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对逝去亲友的深切怀念。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感情和优美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存亡感月一潸然:在月光下,感受到生与死的悲凉,忍不住流泪。
- 月色今宵似往年:今夜的月亮依旧如往年那样明亮。
- 何处曾经同望月:曾经和谁一起赏月的地方在哪里呢?
- 樱桃树下后堂前:唯有那樱桃树下的场景仍在记忆中,映衬着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情感的载体,传达对逝者的思念。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樱桃树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孤独、思念和时间的流逝。
- 樱桃树:代表生机与青春,承载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后堂前:象征家庭的温馨与亲情,强调对逝去亲友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樱桃树”象征着: A. 生活的艰辛
B. 青春与生命
C. 富贵荣华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幽默
B. 感伤
C. 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感月悲逝者》都有对月的描写,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感月悲逝者》则侧重于对逝者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