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华州郑大夫》
时间: 2025-01-04 07:47:33意思解释
赠华州郑大夫
作者: 王建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此官出入凤池头,通化门前第一州。
少华山云当驿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空闲地内人初满,词讼牌前草渐稠。
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
自来不说双旌贵,恐替长教百姓愁。
公退晚凉无一事,步行携客上南楼。
白话文翻译:
这位官员常常出入于凤池之头,通化门前是第一州。
少华山的云彩在驿站上升起,小敷溪的水流入城中。
空地上人越来越多,词讼牌前的草也渐渐稠密。
报状拆开知晓及时的雨,赦书宣告喜庆没有囚犯。
自古以来不谈双旌的尊贵,唯恐会让百姓长久愁苦。
官员晚退时光凉爽,步行带着客人上南楼。
注释:
- 凤池: 指凤池头,是指官员出入的地方。
- 通化门: 是华州的一个地名。
- 少华山: 这是华州附近的山,象征自然美景。
- 报状: 指向官府上报的状纸。
- 赦书: 指皇帝下发的赦免书,释放囚犯。
- 双旌: 指的是官员的地位象征,双旌常常与荣华富贵相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作品多描写地方风光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建任华州官员期间,表达了他对地方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关怀。
诗歌鉴赏:
《赠华州郑大夫》是一首从日常生活切入,展现官员职责与百姓关系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华州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展现了王建对郑大夫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的关切。诗的开头,通过描写官员出入的场景,显示出郑大夫的权力与责任。接着,诗人在少华山与小敷溪之间的描绘中,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惬意。随着人群的增加,词讼牌前渐渐稠密,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繁杂与官府事务的繁重。
诗的后半部分,强调了公正与良善的执政理念。报状拆开后,得知及时的雨水,象征着良好的治理带来的丰收与安定,赦书的下发又带来了一片欢愉,展现了郑大夫的仁政。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王建对官员的期待与警示,双旌的尊贵不应成为百姓的负担,反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整首诗在描绘地方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官出入凤池头: 描述郑大夫常出入于凤池这一官场之地,暗示其权威。
- 通化门前第一州: 指出华州的地位和重要性,表明郑大夫所治的地方。
- 少华山云当驿起: 描绘自然风光,暗示郑大夫的治理与自然和谐。
- 小敷溪水入城流: 描绘溪水流入城中,象征着生机和财富。
- 空闲地内人初满: 描述百姓聚集,体现社会的繁荣。
- 词讼牌前草渐稠: 反映了争讼增多,暗示社会问题的复杂。
- 报状拆开知足雨: 表示好消息带来丰收,体现良政。
- 赦书宣过喜无囚: 赦免囚犯,展现仁政的美德。
- 自来不说双旌贵: 反映对高官的看法,强调权力的责任。
- 恐替长教百姓愁: 担心权力带来的负担会使百姓愁苦。
- 公退晚凉无一事: 描绘郑大夫公务繁忙后的宁静。
- 步行携客上南楼: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空闲地内人初满”与“词讼牌前草渐稠”,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比喻: “赦书宣过喜无囚”,通过赦书比喻政令的宽厚,传达出善治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地方官员良政的赞美,同时强调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展现出作者对百姓安宁生活的关切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凤池: 官场的象征。
- 少华山: 自然美景,象征宁静。
- 小敷溪: 生命与财富的象征。
- 词讼牌: 社会矛盾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池”是指什么?
- A. 一处自然景观
- B. 官员出入的地方
- C. 一座山
- D. 一条河
-
诗中描写的“赦书”象征什么?
- A. 统治者的权力
- B. 政府对囚犯的宽恕
- C. 文书的繁杂
- D. 自然的丰收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 - 王建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王建的《赠华州郑大夫》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前者关注社会治理与百姓生活,后者则注重历史情怀与个人感受,体现出不同的诗歌主题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研究》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