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游仙九首 其七
作者: 刘基 〔元代〕
原文展示:
费生市井儿,未尝识神仙。
偶然壶中去,谓是别有天。
幻化且不解,真诀安能传。
那将食色身,妄弄刑赏权。
果然失符后,众鬼不见怜。
白话文翻译:
一个在市井中生长的人,从未见过神仙。偶然间他进入壶中,误以为那里是另一个天界。即使幻化的境界他也无法理解,真正的法诀又怎么能传授给他呢?他凭借肉体的欲望,妄图操控刑罚与权力。果然在失去符号后,众鬼也不再怜悯他了。
注释:
- 费生:指生活在市井的人,象征普通人。
- 神仙:指具有超凡能力的存在,代表理想化的境界。
- 壶中:可能指代一种幻境或绝对空间,寓意非现实的世界。
- 幻化:指幻梦般的变化,暗喻对人生真相的迷惑。
- 真诀:真正的法门或教义,象征智慧和真理。
- 食色身:指肉体的欲望和享乐。
- 刑赏权:指对他人施加制裁或奖励的权力。
- 失符:失去符号,象征失去联系或方向。
典故解析:
该诗中涉及的“神仙”构成了古代道教文化的核心意象,表现了对超凡脱俗的向往与追求。而“壶中”可能源自道教经典中的隐喻,用以形容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或逃避现实的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季高,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词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道教思想,关注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游仙九首》是刘基在隐居或游历中创作的诗篇,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道教哲学的深刻思考,尤其在元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对人世纷扰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市井之人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在追求理想境界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诗人通过对“神仙”的向往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人世间欲望与权力的反思。诗中“壶中去”象征着对别样天地的幻想,但在这种幻化中,诗人意识到真正的智慧难以获得,反映了对人生真谛的无奈与追问。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食色身”与“刑赏权”,暗示世俗欲望与权力对人的束缚,最终导致失去神秘符号的悲剧结局。整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费生市井儿:指一个普通人,强调平民身份。
- 未尝识神仙:说明他未曾见过超凡的存在,暗示对理想境界的无知。
- 偶然壶中去:偶然获得一种脱离现实的体验。
- 谓是别有天:误以为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 幻化且不解:即使身处幻境,也无法理解其真正意义。
- 真诀安能传:真正的智慧和法则如何能够传授给他。
- 那将食色身:以肉体的欲望为导向,迷失方向。
- 妄弄刑赏权:对权力的误用,表现出对世俗的追求。
- 果然失符后:最终失去方向和目标。
- 众鬼不见怜:即使在失落后,也无人同情,强调孤立无援的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壶中”,象征着一种幻化的状态。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反讽:通过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失落形成对比,反映深刻的社会批判。
主题思想:
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对人性与欲望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失。同时,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无奈,传达出一种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仙:象征理想与超越。
- 壶中:隐喻一种幻境或理想世界。
- 食色身:代表世俗欲望。
- 刑赏权:象征权力与控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费生”指的是?
- A. 神仙
- B. 普通人
- C. 道士
- D. 鬼怪
-
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如何?
- A. 容易获得
- B. 难以传授
- C. 可以教给所有人
- D. 不值得追求
-
“食色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追求真理
- B. 物质欲望
- C. 精神境界
- D. 自我修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反映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庐山谣》李白:表达对自然与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更加强调壮阔景象。
- 《月夜忆舍弟》杜甫:反映对亲情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