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时间: 2025-01-19 21:35:42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白话文翻译:

杜鹃鸟的冤屈积压在心中已经有很长时间,每年都在啼叫中流下悲伤的泪血。如果能够让满腔的仇恨都能转化,那么不知在何处的树木和山峦上会留下杜鹃的踪迹呢?

注释:

  • 杜宇:即杜鹃,古人常以其啼声悲伤,象征离别与哀愁。
  • 冤亡:冤屈、冤屈的死去。
  • 啼血:形容啼叫声悲切,流泪如血,表达深重的悲哀。
  • 恨魄:指仇恨的灵魂。
  • :转化、改变。
  • 子规:指杜鹃,古时称为子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唐代诗人,号“白云山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精炼的文笔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离别之苦的时期,诗人常以杜鹃的啼鸣表达内心的伤感,寄托对人生苦短与离别之痛的思考。

诗歌鉴赏:

《子规》通过对杜鹃啼鸣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愤和愁苦。诗中的杜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鸟类,更是悲伤、怨恨和离别的象征。诗人在开篇提到杜鹃的冤屈,表明这种悲鸣不是偶然,而是长久积压的情感。接着,他用“年年啼血”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悲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最后,诗人以“何树何山”结束,意在表达无论何处,杜鹃的悲鸣都在回荡,仿佛在问:如果痛苦与仇恨能够化解,那么这些悲鸣将何处安放?整首诗在节奏上紧凑,情感上深邃,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生苦痛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杜宇冤亡积有时:杜鹃的冤屈在心中积压已久,暗示了一种延续的痛苦。
  2. 年年啼血动人悲:每年都在啼叫,声音凄惨,仿佛流下了血泪,传达了深重的悲伤。
  3. 若教恨魄皆能化:如果能够使满腔仇恨都能转化、消解。
  4. 何树何山著子规:那么不知在何处的树木与山峦上会留下杜鹃的踪迹,表明这种悲鸣是无处不在的。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杜鹃的啼鸣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使其成为悲伤的象征。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杜鹃的哀鸣比作血泪,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痛苦与离别的深刻感受,体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 杜鹃:象征离别、哀伤。
  • :象征深切的情感和痛苦。
  • 山与树:自然的象征,代表着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宇”指的是哪种鸟?

    • A. 燕子
    • B. 杜鹃
    • C. 麻雀
  2. 诗中“啼血”的意思是:

    • A. 吃血
    • B. 哭得很伤心
    • C. 伤口流血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喜悦
    • B. 悲伤与离别
    • C. 友情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顾况的《子规》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深沉。李白的诗中充满了豪情与洒脱,而顾况则以悲伤的情绪贯穿全诗,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