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包佶赋得天津桥》
时间: 2025-01-04 10:03: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包佶赋得天津桥
作者: 皇甫冉
洛阳岁暮作征客,
相望依然一水间。
相思已如千年隔,
晴烟霁景满天津。
凤阁龙楼映水滨,
岂无朝夕轩车度,
其奈相逢非所亲。
巩树甘陵愁远道,
他乡一望人堪老。
君报还期在早春,
桥边日日看芳草。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的岁末,我成为了远行的客人,
我们彼此相望却隔着一条水流。
相思之情似乎已隔了千年,
晴空万里,烟雾散去,天津的景色尽收眼底。
凤阁和龙楼倒映在水边,
难道没有早晨和夜晚的车马经过?
可惜的是,我们的相逢并不亲近。
巩树和甘陵让我忧虑遥远的路,
在他乡远望,心中不禁感到苍老。
你若回信,便是在早春,
我会在桥边日日守望芳草。
注释:
- 洛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常作为诗人思乡的象征。
- 征客:指远行的旅客,表示诗人身在异乡的孤独感。
- 相思:思念的情感。
- 晴烟霁景:指天气晴朗,烟雾散去后的美景。
- 凤阁龙楼:形容气势宏伟的建筑。
- 轩车:指车马,象征朝夕的来往。
- 甘陵:古地名,指遥远的地方。
- 芳草:指春天盛开的草木,象征生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皇甫冉,唐代诗人,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抒发情感,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身处洛阳,思念远方的友人包佶,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在岁末时节的感伤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岁末时节对友人包佶的思念之情,开篇即以“洛阳岁暮作征客”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诗中“相望依然一水间”意象鲜明,表现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与思念的愁苦。接着“晴烟霁景满天津”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显示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欣赏与陶醉。然而,随之而来的“岂无朝夕轩车度,其奈相逢非所亲”则突显了相思的无奈与失落,尽管车马往来不断,却难以消弭心中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渴望。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巩树甘陵愁远道”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牵挂,甚至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自身的苍老。“君报还期在早春,桥边日日看芳草”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与承诺,展现了诗人不屈的情感与对友谊的执着。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结合深刻的情感抒发,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岁暮作征客:在岁末的洛阳,我成了远行的客人,传达了孤独和漂泊的感受。
- 相望依然一水间:我们相望却隔着一条水流,象征着距离与思念的无奈。
- 相思已如千年隔:思念的时间仿佛已经过了千年,夸张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
- 晴烟霁景满天津:天气晴朗,烟雾散去,展现了一幅宜人的自然风景。
- 凤阁龙楼映水滨:华美的建筑倒映在水边,象征繁华与美好景象。
- 岂无朝夕轩车度:难道没有早晚的车马经过,反映了生活的忙碌与匆忙。
- 其奈相逢非所亲:即使车马往来,却无法相聚,突出相思的无可奈何。
- 巩树甘陵愁远道:对遥远旅途的忧虑,表现对友人的挂念。
- 他乡一望人堪老:在异乡遥望,心中感到苍老,暗示思乡之情。
- 君报还期在早春:希望友人能早日回信,期待重聚的愿望。
- 桥边日日看芳草:在桥边守望芳草,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的盼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凤阁龙楼”、“巩树甘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相思已如千年隔”,突出思念的深切。
- 意象:自然景色与情感交织,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呼应。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反映了深厚的情谊与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距离与思念,体现出隔阂。
- 晴烟霁景:代表美好的自然环境,给予诗人一丝慰藉。
- 凤阁龙楼:象征繁华与美好,暗含对生活的期望。
- 芳草: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预示着未来的重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皇甫冉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晴烟霁景满天津”描述的是?
- A) 秋天的景色
- B) 冬天的雪景
- C) 春天的景色
- D) 夏天的炎热
-
诗中提到的“巩树甘陵”指的是?
- A) 朋友的住处
- B) 远方的地方
- C) 自然风景
- D) 洛阳的名胜
答案:
- B) 皇甫冉
- C) 春天的景色
- B) 远方的地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张继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皇甫冉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对友谊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深邃流露,而王维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来传达离别的苦楚。两者在意境上形成鲜明对比,均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