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
时间: 2025-01-04 10:5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游
王昌龄
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林中卧着,心情总是悠闲;独自在大自然中游览,景色常常安静美好。
有时我从灞陵走下,去南涧垂钓。
手里拿着两条鲤鱼,目送着千里之外的雁群。
我明白了它们的飞翔是自由的,知道我却陷入了忧虑和烦恼。
将鱼放入清凉的泉水中,因而得以心情放松和清静。
我永远怀念那位青岑的朋友,回首望去,白云漂浮在天际间。
我的神思超脱于物欲之外,难道我会被名利和官职所束缚?
注释:
字词注释:
- 林卧:在树林中卧躺。
- 閒:悠闲、闲适。
- 晏:安静、美好。
- 灞陵:指灞河附近的陵墓,地名。
- 南涧:南边的小溪。
- 鲤鱼:一种鱼,象征吉祥。
- 千里雁:远飞的大雁,常用来象征思乡与自由。
- 悟彼飞有适:理解到它们的飞翔是自在的。
- 省疏慢:心情变得清淡、缓和。
- 青岑客: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 白云间:白云之间,象征远方与自由。
- 神超物无违:神思超越物质,不受物欲的束缚。
典故解析:
“千里雁”常用来比喻游子思乡之情;“青岑”可能指道家隐士,象征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白,号芜湖,唐代著名诗人,尤其以边塞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俊逸,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昌龄隐居时,反映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诗歌鉴赏:
《独游》是一首描绘闲适生活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林间独游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内心的闲适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脱。诗中的意象如“鲤鱼”、“千里雁”等,象征着自由与悠闲,反映了诗人渴望逃离世俗纷扰的心态。
整首诗用词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尤其在“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句中,诗人通过对比飞翔的雁与自身的忧虑,突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最后,诗人希望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寻找到内心的宁静,达成精神上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卧情每閒:在树林中躺着,心情总是悠闲自在。
- 独游景常晏:独自游玩,常常能看到美丽安静的风景。
- 时从灞陵下:有时我会从灞陵的山坡下行走。
- 垂钓往南涧:去南边的小溪钓鱼。
- 手携双鲤鱼:手中握着两条鲤鱼,象征着收获与快乐。
- 目送千里雁:目送着远方飞行的大雁,感受到自由。
- 悟彼飞有适:明白它们的飞行是无拘无束的,象征自由。
- 知此罹忧患:意识到自己却在烦恼中挣扎。
- 放之清冷泉:将捕到的鱼放入清凉的泉水中,感到心灵的宁静。
- 因得省疏慢:因此得以心情舒缓,放松。
- 永怀青岑客:永远怀念那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 回首白云间:回头望去,看到白云飘浮在天空中。
- 神超物无违:精神上超脱于物质,不受名利的束缚。
- 岂系名与宦:难道我会被名声和官职所拘束吗?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千里雁”),对仗(如“林卧情每閒,独游景常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体现了王昌龄追求内心宁静与精神自由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象征自然与宁静。
- 鲤鱼:象征吉祥与收获。
- 雁:象征自由与思乡之情。
- 泉水:象征清凉与心灵的宁静。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里雁”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思乡
- C. 忧虑
- D. 名利
-
“放之清冷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烦躁
- B. 宁静
- C. 忧伤
- D. 愤怒
-
诗人写“岂系名与宦”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官职的渴望
- C. 对物质的超脱
-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 A(自由)
- B(宁静)
- C(对物质的超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思乡之情。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独游》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昌龄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而王维则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