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时间: 2025-01-19 21:47:42意思解释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 王昌龄
原文展示: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馀,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郴山口到叠石湾的旅程,感慨自然的美丽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树木茂密而无冬春之分,阴暗的山壁下显得苍黑,烟雾笼罩着清江楼。景色宜人,独自漫步,听见山间的回声。每当早晚望向远方的朋友,心中惆怅,想知道他何时能乘船归来。叠沙如丘,雨露滋润而成幽静之地。山石的脉络延绵,潜伏的潭水何时能流出?已见古老的景色,万物皆有其运转的规律。与世人远离,气息与草木同归。盈缩之间理无遗憾,今往何必忧虑。郴州群山巍峨,老人如同中州的贤士。谁说这里的议论不合时宜,岂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游玩。曾经在阴火中隐伏,今欲谋求丹砂。昨日探访了苏耽的井,今天又向衡阳寻求。彼此都有共同的痛苦,脱身而出应当有计划。数月离家,风急水湍,行程阻碍重重。野人擅长制作竹器,童子善唱溪歌。寒月下波光荡漾,羁旅的鸿雁悠然远去。
注释:
- 槠楠:指一种树木,象征自然环境的茂盛。
- 阴壁:指阴暗的山壁,形容环境的幽静。
- 苍黑:泛指颜色暗淡的景象。
- 叠沙:指沙子层叠而成的小山丘。
- 潜潭:指深藏不露的水潭。
诗词背景: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白,号龙标,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作品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表达思乡之情。《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是他在游历郴州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郴州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开头几句通过描绘茂密的树木和苍黑的山壁,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接着,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出孤独和期待的情感。诗中“叠沙积为岗”“潜潭何时流”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生命的流动与岁月的无情。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更是以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友人间情谊的重视。整首诗在构思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情感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第一句描绘了环境的茂密与宁静,第二句通过颜色的对比加强了空间感,第三句描写作者的漫游心情,第四句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盈缩理无余”)、拟人(如“响答随兴酬”)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友谊的珍贵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展现了诗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意象分析:
- 山水意象:如“阴壁”“潜潭”等,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深邃。
- 友谊意象:如“旦夕望吾友”,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壁是什么颜色?
- A. 苍黑
- B. 绿青
- C. 鲜红
- D. 金黄
-
诗人对友人的期待主要体现在哪两句?
- A.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 B.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 C. 风湍成阻修,野人善竹器
- D.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答案:
- A. 苍黑
- A.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王昌龄的边塞诗与李白的山水诗在意象上都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怀,后者则更强调自由与豪情。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