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孤山诗
作者: 谢灵运 〔南北朝〕
迥旷沙道开,威纡山径折。
波青密林,映丹穴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孤山的景色。开阔的沙道蜿蜒曲折,直通山间小径。青色的波涛在密林中流动,映照出丹色的洞穴壁面。
注释:
- 迥旷:开阔的意思,形容地方空旷而遥远。
- 威纡:威严而曲折,形容山路的险峻和蜿蜒。
- 波青:青色的水波,形容湖水或河水的颜色。
- 密林:茂密的树林。
- 映丹穴壁:映照出红色洞穴的墙壁,丹穴指的是红色的洞。
典故解析:
该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特征,强调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灵运,字希逸,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是谢家一族的后裔,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谢灵运生活在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这首《登孤山诗》体现了他的山水情怀和对孤独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登孤山诗》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谢灵运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迥旷沙道开”,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似乎在描绘一条通往未知的旅程,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望。接下来的“威纡山径折”,则描绘了山路的曲折与险峻,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波青密林,映丹穴壁”中,青色的波涛与茂密的树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这一对比不仅仅是色彩上的,更多的是描绘了孤山周围的自然生态,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感觉。
全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孤独与自由的思考。这种对自然的描绘,既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反映。谢灵运通过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孤独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迥旷沙道开”:开阔的沙道延展而开,暗示着旅途的开始。
- “威纡山径折”:山路曲折而威严,展现了自然的险峻与壮丽。
- “波青密林”:青色的水波与密林交织,描绘出自然的生机。
- “映丹穴壁”:波光映照出红色的洞穴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景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沙道比作旅途,山路比作生活的曲折。
- 对仗:前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青波、密林、丹壁等意象构成了丰富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孤独的思索,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道:象征旅途与人生的开端。
- 山径:代表挑战与曲折。
- 青波: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密林:代表自然的生机与隐秘。
- 丹穴壁:象征神秘与美丽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威纡”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
- B. 威严且曲折
- C. 直通
- D. 安静
-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繁华的向往
- B. 对孤独的思考
- C. 对功名的追求
- D.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
“映丹穴壁”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 A. 神秘的自然
- B. 生命的流动
- C. 人生的曲折
- D. 静谧的环境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对比谢灵运的《登孤山诗》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谢灵运更强调孤独的哲学思考,而王维则注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风格和流派。
- 《山水诗论》——深入探索山水诗的美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