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
时间: 2025-01-17 09:4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
作者: 谢灵运 〔南北朝〕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闭。
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庐山绝顶所见的自然景观。诗人感叹路途遥远,无法停歇,只想在这里沉浸于日夜的交替,体会自然的变化。登高望远,诗人用手触摸山壁,窥视深潭,攀枝俯视山洞。蜿蜒的峡谷突然开启,原本的平坦之路却又骤然闭合。山峦重叠,来往的人迹全无,白昼黑夜遮蔽了阳光与月亮,四季更迭,霜雪相伴。
注释:
- 山行非前期:指行走的山路与之前的不同,暗示困难重重。
- 弥远不能辍:路途遥远且无止境,意为不停地前行。
- 淹昏旦:沉浸于日夜交替之中。
- 扪壁:用手触摸山壁。
- 龙池:可能是庐山的一处著名景点。
- 乳穴:指山中像乳房的洞穴。
- 积峡:指深邃的峡谷。
- 合沓:重叠的山峦。
- 踪辙:人来人往的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灵运(385年-433年),字兄良,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闻名,具有深邃的自然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谢灵运游历庐山时,受山水之美的启发。庐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秀丽的风景而著称,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诗人以此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是一首充满自然之美和哲理思考的山水诗。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对大自然深切的敬畏和赞美。全诗采用了多种意象,展现了山的巍峨和峡谷的神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入探索和感悟。
诗的开头,诗人以“山行非前期”引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与漫长,接着通过“淹昏旦”展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沉思,仿佛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让人忘却了时光。接下来的“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一种亲近自然的态度。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闭”一句,表达了山路的复杂与变化,仿佛暗示着人生的曲折与不确定。最后两句,通过“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展现了自然的无情与恒常,使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庐山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智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行非前期:说明行走的山路与以前的经历不同,暗示艰难的旅途。
- 弥远不能辍:形容路途遥远,心无止境,始终向前。
- 但欲淹昏旦:只想沉浸在日与夜的交替中,享受时光的流淌。
- 遂复经盈缺:经历了日月的盈亏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扪壁窥龙池:触摸山壁,窥视深潭,表现对自然的亲近和探索。
- 攀枝瞰乳穴:攀登树枝俯视山洞,表现对自然细节的观察。
- 积峡忽复启:峡谷突然开启,暗示自然变化的瞬息万变。
- 平途俄已闭:原本的平坦之路瞬间消失,象征人生的不可预知。
- 峦陇有合沓:山峦重叠,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往来无踪辙:来往的人迹全无,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孤独。
- 昼夜蔽日月:白昼黑夜交替,展示自然的恒常与无情。
- 冬夏共霜雪:四季更迭,霜雪相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池”、“乳穴”等,用来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观。
- 对仗:如“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往来无踪辙”,强调了自然的寂静与人迹罕至的状态。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奈。诗人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高远与庄严,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的精神。
- 峡谷: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不可预知,体现出自然的神秘。
- 日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霜雪:象征着季节的变换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行非前期”意指: A. 旅途容易
B. 旅途艰辛
C. 旅途短暂
D. 旅途愉快 -
“扪壁窥龙池”中的“龙池”指的是: A. 诗人的家
B. 一处深潭
C. 一座山峰
D. 一条河流 -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 A. 花
B. 山水
C. 人
D. 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谢灵运更注重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归宿感。
-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与李白《庐山谣》:李白的作品充满豪放与激情,而谢灵运则更显细腻与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谢灵运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