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
时间: 2025-01-04 13:0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
作者:谢灵运 〔南北朝〕
絺绤虽凄其,授衣尚未至。
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
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
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
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
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
白话文翻译:
尽管衣衫褴褛,但赠衣的人还未到来。
对时节的感慨已经很深,怀念往昔的情思也不禁涌上心头。
如果没有千里的小舟,谁来表达百代的情意呢?
远方的旅程,让我心中有所寄托,遥遥希望能有所成就。
既然已经感受到凉风的善意,又看到秋水在流淌。
江山一片开阔,云彩和太阳相互辉映。
傍晚的景色清晰迷人,面对自然的美好,我感到无比喜悦。
注释:
- 絺绤:一种细薄的丝织品,形容衣服的破旧。
- 授衣:给予衣物,这里指衣物的赠送。
- 感节:对节令的感慨,指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 云思:怀念往昔的情思。
- 千里棹:远行的小船,象征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 泠风:凉爽的风。
- 驶:流动,行驶。
- 江山:指自然风光,山河。
典故解析:
该诗中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千里棹”可以联系到古人对远行的描写,常用以表达志向与抱负。“怀古”则是古诗常见主题,表达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玄晏,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山水文学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脱俗,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谢灵运游历新安和桐庐之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此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寄托理想。
诗歌鉴赏: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是谢灵运表达自然与人生哲理的重要作品。诗中开头以“絺绤虽凄其”引入,既描绘了自己身处困境的状态,也映射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用“感节良已深”和“怀古亦云思”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和往昔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的“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尽管身处逆境,仍想寻求生计与理想的寄托。诗中通过“泠风善”和“秋水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凉爽而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柔与生命的流动。
最后几句“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则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示了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絺绤虽凄其,授衣尚未至。”:尽管衣服很破旧,但赠送衣物的人还没有到来,暗示生活的困顿。
- “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对节令的感慨已经很深,怀念往昔的情思也涌上心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 “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没有远行的小舟,谁来表达百代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
- “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远方的旅程让我心中有所寄托,希望能有所成就,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
- “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已经感受到凉风的善意,也看到秋水在流淌,体现自然的和谐美。
- “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自然景色的开阔,云和日相互辉映,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傍晚的景色清晰迷人,面对自然的美好,诗人感到无比喜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营造出诗意。
- 对仗:如“泠风善”和“秋水驶”,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的描写中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谢灵运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展现出生命的美丽与困顿并存的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絺绤: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顿。
- 千里棹:象征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 泠风与秋水:代表自然的温柔与生命的流动。
- 江山:象征广阔的自然景观,体现诗人的胸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授衣尚未至”是指什么?
- A. 衣物已经送到
- B. 衣物还未送到
- C. 自己没有衣服穿
-
诗中的“千里棹”象征什么?
- A. 远行的小船
- B. 诗人的理想与抱负
- C. 自然的景色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伤感与希望
- C. 绝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谢灵运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王维则更注重于对自然的静谧与和谐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谢灵运诗歌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