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饮藻萃二男宅时新立门向口占落之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9:26:27

生事同鸠拙,贻谋任鹊安。

地偏容膝好,天喜辟门宽。

满道酣春色,长河助笔澜。

面山名有取,紫诰矗云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事同鸠拙,贻谋任鹊安。
地偏容膝好,天喜辟门宽。
满道酣春色,长河助笔澜。
面山名有取,紫诰矗云端。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做事像鸠鸟一般笨拙,谋划的事情让喜鹊安然无恙。地面偏僻却适合坐卧,天空喜爱宽敞的门。满街都是醉人的春色,长河在作笔时波澜壮阔。面对山名的确有意义,紫色的云朵矗立在云端。


注释:

  1. 生事:做事,指谋划、处理事务。
  2. :指一种鸟,常用来形容笨拙。
  3. 贻谋:留下谋划,意指留下的计划。
  4. :喜鹊,一种鸟,象征吉祥。
  5. 地偏:地势偏僻。
  6. 容膝好:适合坐卧。
  7. 辟门:开阔的门。
  8. 满道:满街。
  9. 酣春色:浓厚的春色,形容春天的美好。
  10. 长河:长河,指大河。
  11. 助笔澜:帮助描绘的波澜,形容景色的壮阔。
  12. 面山名:面对山名,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
  13. 紫诰:紫色的云,象征美好和高贵。
  14. 云端:云的顶端,象征高远或理想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应斗(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春日,表现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明代时期,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诗人用诗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使用了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生事同鸠拙,贻谋任鹊安”通过对鸠鸟和喜鹊的描写,暗含了人生的无奈与安宁。诗人用“鸠拙”形容自己在处理事务时的笨拙,而“鹊安”则象征着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地偏容膝好,天喜辟门宽”则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满道酣春色,长河助笔澜”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长河的波澜壮阔象征着诗人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最后两句“面山名有取,紫诰矗云端”则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山名与紫云的结合,暗示着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的探索与追求。

整个诗作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既有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出王应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事同鸠拙:将自己的行为比作鸠鸟的笨拙,反映出自我对能力的自省。
  • 贻谋任鹊安: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虽然自身能力有限,但希望能有平静的生活状态。
  • 地偏容膝好:虽然地势偏僻,但却有适合安静生活的环境。
  • 天喜辟门宽:表达了对宽敞天空的喜爱,象征着自由与开阔。
  • 满道酣春色: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 长河助笔澜:描述自然的力量为创作提供灵感,波澜壮阔。
  • 面山名有取:面对山名,表达了对文化与历史的敬重。
  • 紫诰矗云端:象征着高贵与理想,展现了追求卓越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自己的笨拙与鸠鸟相提并论,传达内心的惶恐与无奈。
  • 对仗:全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象与人生态度的结合,形成深刻的文化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思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鸠鸟:象征笨拙与无奈。
  • 喜鹊:象征吉祥与安宁。
  • 春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 长河:象征生命的浩瀚与灵感的源泉。
  • 山名:象征文化与历史的深厚。
  • 紫云:象征理想与高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鸠”象征什么? A. 聪明
    B. 笨拙
    C. 优雅

  2. “满道酣春色”中的“春色”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颜色
    B. 春天的美丽景象
    C. 夏天的炎热

  3. 诗中提到的“紫诰”象征什么? A. 普通
    B. 高贵
    C. 简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
  • 《春夜喜雨》 by 杜甫:表现春天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王应斗与杜甫的春天诗作,王应斗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杜甫则更注重社会与人生的哲思,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王应斗传》
  2.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3. 《中国古代诗歌史》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春日饮藻萃二男宅时新立门向口占落之》这首诗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