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千佛庵》

时间: 2025-01-04 06:27:39

乍出东城道,微风度磬音。

桃源分路细,竹坞覆云深。

佛现千千相,人归一一心。

广长无隙地,敷遍给园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出东城道,微风度磬音。
桃源分路细,竹坞覆云深。
佛现千千相,人归一一心。
广长无隙地,敷遍给园金。

白话文翻译:

刚走出东城的小路,微风轻轻带来了钟磬的声音。
桃花源的道路蜿蜒细致,竹林的山坞笼罩在深厚的云雾中。
佛陀显现出千千万万的形象,人们的心灵却归于一处。
广阔的土地没有缝隙,满园的金光普照大地。

注释:

  • 乍出:刚刚走出。
  • 微风:轻柔的风。
  • 磬音:钟磬的声音,常用来传达佛教的宁静。
  • 桃源: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象征着世外桃源。
  • 竹坞:竹子的山坞,指竹林深处。
  • 佛现:佛陀显现,表达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意象。
  • 人归一一心:人们的心灵归于统一,表现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 广长无隙地:宽广的土地没有缝隙,形容无边无际。
  • 敷遍给园金:金色的光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典故解析:

  •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境地。
  • 千佛:佛教中佛陀的形象,象征着智慧、宁静和信仰的普及。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应斗,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雅致。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王应斗游历于佛寺或山水之间的所感所写,反映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走出东城时的所见所感,轻柔的微风与钟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接着,诗人提到桃花源的细路和竹坞的云深,象征着一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境地。在这一境地中,佛陀的千千万万相显现,给人一种幽深而神圣的感觉,暗示着人们的心灵在这片净土中归于统一。最后,通过“广长无隙地,敷遍给园金”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美好,金光普照象征着幸福与安宁。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将读者带入一个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境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乍出东城道”描绘了出行的情景,给人以新鲜感。
    • “微风度磬音”将自然与宗教元素结合,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桃源分路细”暗示了理想境地的幽静和分岔。
    • “竹坞覆云深”描绘出一个深邃的自然场景,营造了神秘感。
    • “佛现千千相”表达佛教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人归一一心”强调信仰与内心的统一。
    • “广长无隙地”象征着无边的包容与安宁。
    • “敷遍给园金”则是对理想生活的美好展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佛教文化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美。
    • 对仗:如“乍出东城道,微风度磬音”,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桃源”、“竹坞”、“佛现”等意象,构建出一个理想的心灵寄托。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与宗教的融合,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它传达出一种对信仰的虔诚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意象分析:

  • 桃源:象征安宁、和谐之地,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竹坞:代表自然的清幽与宁静,传递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 佛陀:象征智慧与信仰,表达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源”指的是: A. 一个城市
    B. 一个理想的境地
    C. 一个佛寺

  2. “人归一一心”表达的是: A. 人们心灵的分裂
    B. 人们对佛教的信仰
    C. 人们的不满

  3. 诗中用来描述自然的意象有哪些? A. 东城
    B. 竹坞
    C. 磬音

答案

  1. B
  2. B
  3. B (竹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王应斗的《过千佛庵》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均展现了宁静与和谐,但王维更多强调孤独与内心的平和,而王应斗则更注重宗教的影响和心灵的归属。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鉴赏辞典》
  • 《陶渊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