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席前字(送王涯徙袁州刺史作)》

时间: 2025-01-14 04:49:41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祖席前字(送王涯徙袁州刺史作)
作者:韩愈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的桥边,祖父的席子依然在那里,我和亲友们一同感到忧伤。
山野在晴朗的日子里显得格外青翠,霜降的清晨,菊花开得鲜艳。
我写信寄托思念的情感,酒杯中含着即将离别的苦涩。
淮阳的朋友们知道我对他们的情谊,希望你们早日回到船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祖席:祖父的席子,这里指亲人留下的记忆。
  • 黯然:心中忧伤、黯淡。
  • 簇簇:形容山野的青翠,像是聚集在一起。
  • 鲜鲜:形容菊花开得鲜艳。
  • 书寄相思处:写信寄托思念的地方。
  • 杯衔:酒杯中盛着酒,表示即将离别的情感。
  • 淮阳:地名,指作者的故乡,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祖席”与“亲交”反映了古代对家庭和友情的重视;“野晴山簇簇”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图景,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意蕴深厚著称,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作者的好友王涯被调任袁州刺史之际,韩愈对此次分别感到惋惜,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与祝福。


诗歌鉴赏:

《祖席前字》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送别诗。诗的开头,韩愈通过描绘“祖席洛桥边”的场景,唤起了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接着,诗中描绘了晴朗的山野与鲜艳的菊花,构建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书寄相思处”和“杯衔欲别前”两句,直接表露出即将别离的惆怅与不舍。诗人不仅在情感上深切体悟离别的苦楚,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友情的珍贵和人情的温暖。

最后一句“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体现了对友情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整首诗在送别的主题上更加饱满,充满了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祖席洛桥边,亲交共黯然。
    描述在洛阳桥边,祖父的席子仍在,暗示亲友的聚会,心中却充满了忧愁。

  2. 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
    以自然景色衬托情感,晴朗的天气与霜晨的菊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

  3. 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
    表达思念的情感,写信寄情记忆,而酒杯中则充满离别的惆怅。

  4. 淮阳知不薄,终愿早回船。
    对朋友的情谊充满信心,希望他们能早日归来,传达了对友情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书寄相思处,杯衔欲别前”,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菊花”“山野”等意象,传递了生命的美好与离别的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时刻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韩愈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祖席:象征家庭和亲情的根基。
  • 山野: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也暗示时光的流逝。
  • 酒杯:离别的象征,承载着情感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祖席”指的是:
    A. 祖父的席子
    B. 酒席
    C. 书信

  2. “杯衔欲别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惆怅
    C. 期待

  3. “淮阳知不薄”中的“知”是指:
    A. 知道
    B. 知识
    C. 认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韩愈与李白的送别诗各有特色,韩愈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多以豪放的情绪和奔放的意象为主。在情感表达上,韩愈的诗更显深沉,而李白则更显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韩愈诗文集》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