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
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
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
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
白话文翻译:
昔日谁能与之相比,今日的情景却大不同。
寂静的青草弯曲,微风吹拂着白榆树。
藤架已经倾倒,篱笆也已崩溃,竹子在空中摇曳。
何必在此伤感地伫立,翻覆的事情本来就没有尽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昔者:昔日、以前。
- 谁能比:谁能够相比。
- 寂寥:寂静冷清。
- 散漫:散开、松散。
- 架倒:指藤架倒塌。
- 篱崩:篱笆崩溃。
- 宁须:何必要、何必。
- 惆怅:伤感、忧愁。
- 翻覆:翻转、变故。
- 无穷:没有尽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表达了对时间流转、事物变化的感慨,体现了“昔日辉煌今不再”的主题,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古文”,强调文学的真实和自然,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韩愈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风格强烈而富有个性。
创作背景:
《游城南十六首》是韩愈在游览城南时所作,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悟。诗中描绘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事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游历过程中对时光流逝与事物变迁的深刻感受。开篇“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便直接引入了主题,表达了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感慨。这里的“昔者”与“今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变化。
接下来的“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青草的弯曲和白榆的风,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与无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则通过具体的景象进一步印证了变化的主题。藤架的倒塌、篱笆的崩溃,象征着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竹子在半空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惆怅。
最后一句“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则是对整首诗的升华,诗人在面对无常与变故时,劝诫自己不必沉浸于伤感之中,因为生活的翻覆本就没有尽头。这种积极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过去的辉煌与美好难以与现在相比,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化。
- 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描绘出一种冷清的自然景象,承载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具体的场景描写,象征着曾经的繁华已成为历史。
- 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劝诫自己不必沉浸在伤感中,接受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变迁相联系,增强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昔者”和“今来”,“架倒”和“篱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象如“青草”和“竹子”似乎也在与诗人交流,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义,最终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生活的种种变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草:象征生命与自然,但也表现出一种冷清与寂寞。
- 白榆风:代表自然的变化与流动,给人一种清新却又略显悲凉的感觉。
- 藤架与篱笆: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繁华,现今已成为破碎的记忆。
- 竹子:象征坚韧与生命力,然而在半空中的摇曳又显得无依无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怀念过去
B) 对现在的不满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事物的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架倒”和“篱崩”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生活的繁华
C) 过往的辉煌已不再
D) 人生的希望 -
“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所传达的态度是什么?
A) 悲伤
B) 坦然
C) 担忧
D) 忧愁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豁达。
诗词对比:
- 韩愈的《游城南十六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韩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内心独白,而白居易则更倾向于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集》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