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读唐书》

时间: 2025-01-04 09:11:14

天祚文皇德,元成雅道施。

纳忠裨阙政,偃革致昌期。

宴喜刀方解,人亡鉴遽隳。

数行遗奏在,犹可动神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製读唐书
作者: 夏竦 〔宋代〕

天祚文皇德,元成雅道施。
纳忠裨阙政,偃革致昌期。
宴喜刀方解,人亡鉴遽隳。
数行遗奏在,犹可动神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唐朝文皇的德行和治国之道,强调了忠臣对政治的重要性。诗中提到一位皇帝的聪明才智,能够使国家昌盛,并表明了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奏折的尊重和重视,尽管已经过去了很久,仍然能感动神灵。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祚:天的恩泽,指上天的庇佑。
  • 文皇:指唐朝的文治之皇帝。
  • 元成:指元气的恢复和政事的成就。
  • 纳忠:接纳忠臣。
  • 阙政:指政事上的缺失。
  • 偃革:指变革、改革。
  • 昌期:指国家繁荣昌盛的时期。
  • 宴喜:指喜悦、欢庆的状态。
  • 刀方:比喻分割、解开困局。
  • 人亡:人已去世。
  • 鉴遽:比喻迅速破坏的情况。
  • 数行遗奏:指历史留存下来的奏折。

典故解析:

  • 唐书:指《旧唐书》,是对唐朝历史的记载,诗中提到的“数行遗奏”即指其历史文献。
  • 文皇德:通常指唐太宗李世民,其治国理念和德行被后世推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约1040-1124年),字子绣,号静庵,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作品多描绘风景和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宋代背景下创作的,宋朝对于前朝的历史记载有很高的重视,尤其是唐朝的辉煌,被视为治国理政的榜样。诗人通过对《唐书》的阅读,感慨历史的变迁与忠臣的重要性,意在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唐朝的回顾,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忠诚的推崇。开篇用“天祚文皇德”引入,突显了唐朝文治的成就和皇帝的德行,显示出对前朝的高度评价。接下来的两句则强调了忠臣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指出治理国家需要有忠诚之士来辅助,而缺乏忠诚则会导致政事上的缺失。诗人在“宴喜刀方解”中描绘了一个喜庆的场景,暗喻国家在改革后的美好前景。最后两句则以历史遗留的奏折作为切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望,强调即使历史已逝,仍有其价值和影响。整首诗情感充沛,结构严谨,展现出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祚文皇德”:上天的恩泽使得文治之皇的德行显现,强调皇帝的德政。
  2. “元成雅道施”:指恢复元气和实施雅正的治国之道。
  3. “纳忠裨阙政”:接纳忠臣来弥补政治上的缺失。
  4. “偃革致昌期”: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繁荣。
  5. “宴喜刀方解”:在喜庆的气氛中,解决了困扰的难题。
  6. “人亡鉴遽隳”:人去世后,历史的教训迅速被遗忘。
  7. “数行遗奏在”:仍然有历史留下的奏折。
  8. “犹可动神祗”:这些奏折仍然能感动天地神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将历史比作一份奏折,强调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唐朝辉煌历史的怀念,强调忠臣的重要性以及对历史的尊重,传达出诗人对政治理想和治国之道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皇:象征着德行与智慧的君主。
  • 忠臣:象征着治国理政的基石。
  • 奏折:象征着历史的教训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皇”指的是哪位皇帝?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唐玄宗

  2. “纳忠裨阙政”中的“忠”指什么?
    A. 忠诚的臣子
    B. 忠诚的朋友
    C. 忠诚的书信

  3.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唐朝的怀念
    B. 对宋朝的批评
    C. 对历史的无所谓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琵琶行》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流露,但更集中于个人的失望与悲伤。
  • 《登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但语气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书》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