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双红泪堕,度日暗中啼。
雁出居延北,人犹辽海西。
向灯垂玉枕,对月洒金闺。
不惜罗衣湿,惟愁归意迷。
白话文翻译:
双双的泪水如红色的珠子般落下,
在黑暗中度日,默默地啼哭。
大雁飞出了居延的北方,
而我的心依然在辽海的西边。
对着灯光,我的玉枕低垂,
面对明月,我在金色的闺房中泪洒一地。
不惜让罗衣沾湿,
只因愁苦的归心迷茫无措。
注释:
- 双双:形容数量,表示成对的意思。
- 红泪:比喻悲伤的眼泪,红色表明情感的强烈。
- 度日:过日子,度过时光。
- 暗中啼:在黑暗中啼哭,形象地表现出孤独和悲伤。
- 居延:古地名,位于今内蒙古境内。
- 辽海:指辽东海域,古代的一个地理概念。
- 垂玉枕:玉枕指的是精美的枕头;“垂”表示低下,形容因愁苦而低垂的状态。
- 洒金闺:金闺形容富丽的闺房;“洒”表示泪水落下。
- 罗衣:轻薄的衣服,常用来形容柔美的衣物。
典故解析:
- 雁出居延北:居延是北方的重要地理标志,雁的迁徙象征着离别与思乡。古诗中常用雁来寄托思念之情。
- 月夜: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诗人借月光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8世纪),唐代诗人,字景山,号云溪。赵嘏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观与人间情感。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写于诗人思念故乡或亲友之时,背景设定在一个孤独的夜晚。情感上,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昔昔盐》是一首充满愁苦和思念的诗。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开头的“红泪”与“暗中啼”直接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泪水象征着无法言说的痛苦。同时,诗中提到的“雁出居延北”,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景象,更是对离别的隐喻,雁的迁徙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灯垂玉枕”与“月洒金闺”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灯光的微弱与月光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最后一句“不惜罗衣湿,惟愁归意迷”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强烈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展现出唐代诗人对生活的不安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双红泪堕:展现出悲伤情感,泪水如同红色的珠子般落下,形容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 度日暗中啼:在黑暗中度过日子,默默地啼哭,表现出孤独的生活状态。
- 雁出居延北:提到大雁飞出北方,引发思乡之情,象征离别。
- 人犹辽海西:诗人心中所系之地仍在辽海的西边,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 向灯垂玉枕:在灯光下,玉枕低垂,暗示了愁苦的情绪。
- 对月洒金闺:在月光下,泪水洒落在华丽的闺房,表现出无尽的思念。
- 不惜罗衣湿:对衣物沾湿毫不在乎,表明悲伤情绪的强烈。
- 惟愁归意迷:只因对归家的愁苦感到迷茫,表现出心中的无奈与焦虑。
修辞手法:
- 比喻:泪水比作红珠,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
- 拟人:将自然事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泪水、雁、灯光、月亮等意象的描绘,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无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愁苦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泪:象征悲伤与思念。
- 大雁:代表离别与思乡。
- 灯:象征孤独和希望。
- 月:象征思念与清冷的情感。
- 罗衣:代表柔美的外表,反衬内心的苦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泪”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伤心
- C. 惊讶
-
“雁出居延北”中提到的“居延”是指什么地方?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诗人对归家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 A. 渴望与无奈
- B. 无所谓
- C. 愉快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静夜思》(李白)与《杂曲歌辞·昔昔盐》均表现了思乡之情,但李白的作品更为直接、明了,侧重于对月的思念,而赵嘏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自然景象的结合,展现了更复杂的内心思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