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二首》

时间: 2025-01-19 17:26:59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悼亡二首
作者: 赵嘏

一烛从风到奈何,
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
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
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
争奈如花心不同。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一支烛光在风中摇曳,令人感到无奈。两年间,床头的被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漂流。虽然知道不能公然流泪,但在阑干旁时常泪流不止,心中愤恨只增不减。

第二首:
明亮的月光与海上的微风相伴,君已归去我却如浮萍漂泊。门前虽然有如花的美貌,但可惜内心的感情却如花一般无法相同。

注释:

  • :指蜡烛,象征孤独和悲伤的氛围。
  • 衾枕:指被褥和枕头,代表亲密的生活环境。
  • 阑干:栏杆,表明诗人站在某处,思念已故的爱人。
  • 泉路:指去往泉下的路,暗示死亡和别离。
  • 飘蓬:形容漂泊不定的状态。
  • 如花貌:形容美丽的容貌。
  • 如花心:比喻情感的脆弱和不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678年-744年),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雪窗,晚号东溪居士。其诗以清雅见称,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尤其在悼亡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悼亡二首》是赵嘏因其妻去世而作,表达了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怀念。诗中融合了个人的悲伤与普遍的人生哲理,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生死、爱恨的思考。

诗歌鉴赏:

《悼亡二首》在情感的深度与细腻的描写上,无疑是唐代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诗中以烛光和海风为起点,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第一首中,孤独的烛光在风中摇曳,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被褥的漂流暗示着岁月的无情与对往昔的追忆。尽管知道不能在外人面前流泪,诗人仍然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泪下,愤恨心中更深。

第二首则以月光与海风的意象来表现思念的深沉与无奈。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的浮萍,象征着失去爱人后内心的彷徨与无归。虽然门前有美丽的花,但内心的情感却因失去而变得冷漠与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情感张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悼亡者的孤独与无助,唤起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逝去爱情的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烛从风到奈何:一支烛光在风中摇曳,令人感到无奈,暗示孤单与无助。

  2. 二年衾枕逐流波:两年的时间里被褥和枕头如同流水般漂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对往昔的追忆。

  3. 虽知不得公然泪:虽然知道不能在外人面前流泪,表达了对情感的压抑。

  4. 时泣阑干恨更多:但在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不止,心中的恨意和痛苦更加深。

  5. 明月萧萧海上风:明亮的月光与海上的微风相伴,意象富有诗意,暗示思念。

  6. 君归泉路我飘蓬:君已归去,我却如浮萍漂泊,表现了失去后的孤独。

  7. 门前虽有如花貌:门前虽然有美丽的花,象征外表的美好。

  8. 争奈如花心不同:可惜内心的感情却与花的美丽不相同,表达了情感的失落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飘蓬,强调孤独与无归。
  • 对仗:如“明月萧萧”与“君归泉路”,形成优美的音韵。
  • 象征:烛光、海风、花貌等意象,象征孤独、思念和美好但无法拥有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逝去爱人的思念与哀痛,探讨了生死与离别的哲理。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爱情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光:象征孤独与悲伤。
  • 波浪: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阑干:寓意思念与孤独的空间。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的美。
  • 浮萍:象征漂泊与无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嘏的《悼亡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与思念
    • C. 愤怒
  2. 诗中“君归泉路我飘蓬”中的“泉路”指的是什么?

    • A. 生路
    • B. 死路
    • C. 归路
  3. 诗中“门前虽有如花貌”说明了什么?

    • A. 诗人对美的欣赏
    • B. 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失落
    • C.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兄弟情谊的描写。
  • 李白《夜泊牛津》:虽然主题偏向孤独与思念,但情感基调更为豪放,形式上更具变化。

通过这些诗作的对比,可以发现唐代诗人在悼亡与思念方面的多样化表达,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赵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