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滕迈郎中赴睦州》

时间: 2025-01-01 15:15:35

郡斋秋尽一江横,频命郎官地更清。

星月去随新诏动,

旌旗遥映故山明。

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

想到钓台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
作者: 赵嘏 〔唐代〕

郡斋秋尽一江横,
频命郎官地更清。
星月去随新诏动,
旌旗遥映故山明。
诗寻片石依依晚,
帆挂孤云杳杳轻。
想到钓台逢竹马,
只应歌咏伴猿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的郡斋中,送别朋友滕迈郎中前往睦州的情景。秋天即将结束,江水在夜色中横亘开来,郡斋的清凉之气愈加明显。星月随着新的诏令而升起,旌旗在遥远的故乡山头映照得格外明亮。诗人在晚霞下寻觅那片石头,船帆轻轻悬挂在孤云之上。想到在钓台上与竹马相逢,便想起那吟唱与猿声相伴的欢乐。

注释:

  • 郡斋:指地方官的住所或书房。
  • 郎官:指官职,常用来称呼低级官员或书生。
  • 新诏:新颁布的命令或诏书。
  • 旌旗:指军旗、官旗。
  • 钓台:指钓鱼的地方,此处指与友人相聚的场所。
  • 竹马:竹制的马,古代儿童玩具。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与山林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字子昂,唐代诗人,出身于士族。赵嘏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送别等主题。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人情和自然之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时值秋天,正是送别的季节。滕迈郎中要赴睦州,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之情。诗中渗透着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末的江河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郡斋秋尽一江横”,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给人一种空灵而广阔的视觉感受。江水在秋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澈而宁静,象征着友谊的纯净。

接着,诗人通过“星月去随新诏动,旌旗遥映故山明”,将自然景色与人事联系起来,表现出友人即将远行的情景。星月与新诏的结合,不仅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也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向往。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境,表现出诗人在送别之余,依然沉浸在自然之美中,心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友人前路的祝福。最后一句“只应歌咏伴猿声”更增添了一层情感的深度,显示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郡斋秋尽一江横:描绘了郡斋的环境,秋天已经结束,江水横流,表达一种秋尽的寂寥。
  2. 频命郎官地更清:频繁召唤郎官,暗示着官场的清明和对朋友的关心。
  3. 星月去随新诏动:星月随着新的命令升起,象征着变化和新的开始。
  4. 旌旗遥映故山明:远方的旌旗照亮了故乡的山,表达了一种乡愁和对故土的怀念。
  5. 诗寻片石依依晚:在晚霞中寻找片石,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与思索。
  6. 帆挂孤云杳杳轻:孤云下的帆轻轻飘荡,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7. 想到钓台逢竹马:回忆起在钓鱼台与竹马相逢的情景,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
  8. 只应歌咏伴猿声:愿与猿声相伴,表达了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星月去随新诏动,旌旗遥映故山明”,展示了对称美。
  • 比喻:江水与秋天的结合,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情感。
  • 意象:运用了自然景象(如江水、星月、孤云)来反映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谊与自然,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与祝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流动与时光的无情,亦是思念的载体。
  • 星月: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常常与人事相连。
  • 旌旗:象征着荣耀与官职,连接了友情与理想。
  • 孤云:代表着自由与放松,体现了诗人的心境。
  • 猿声:反映了自然的真实与诗意,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郡斋”指的是: A. 农田
    B. 官员的住所
    C. 诗人的书房

  2. “帆挂孤云”中的“孤云”指代: A. 人
    B. 云彩
    C. 友人

  3. 诗中提到的“钓台”象征着: A. 忧伤
    B. 欢乐的回忆
    C. 官场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赠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之作,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但更侧重于豪情壮志。
  2. 李白《赠友人》:与赵嘏的作品在情感基调上相似,均体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但李白更多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