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雪后》

时间: 2025-01-17 10:13:58

拥褐坐茅檐,春晴喜初日。

微风入桃径,爽气归缥帙。

频时苦风雪,就景理巾栉。

树暖高鸟来,窗闲曙云出。

乡遥路难越,道蹇时易失。

欲静又不能,东山负芝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斋雪后
作者: 赵嘏 〔唐代〕

拥褐坐茅檐,春晴喜初日。
微风入桃径,爽气归缥帙。
频时苦风雪,就景理巾栉。
树暖高鸟来,窗闲曙云出。
乡遥路难越,道蹇时易失。
欲静又不能,东山负芝朮。

白话文翻译:

在茅草屋檐下披着粗衣坐着,春天的阳光初升让我感到欢喜。微风轻轻拂过桃花小径,清爽的气息回归到书卷中。最近常常遭受寒风和雪的侵袭,现在要理好我的头发和帽子。树木温暖了,高飞的鸟儿归来,窗外悠闲的曙光与云彩浮现。乡村遥远的路途难以跨越,行走的道路曲折时常易失方向。想要安静下来,却又无法做到,东山负有的灵芝草也无从求取。

注释:

  • 拥褐:披着粗衣,表示简朴的生活。
  • 茅檐:草屋的屋檐,表示诗人的居住环境。
  • 缥帙:指书卷,象征文化和知识的积累。
  • 巾栉:理顺头发和帽子,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 东山:指东山的灵芝,象征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字子约,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日雪后,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回归的喜悦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书斋雪后》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赵嘏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春日雪后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自己身处茅檐下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安静与满足。春天的阳光带来了温暖与希望,诗人对此感到欢喜,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接着,微风轻拂,桃花小径的景象被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机,诗人用“爽气归缥帙”表达了自然气息与书卷之间的和谐。这样的意象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在书卷中也能感受到春的气息。

在描绘完春日的美好后,诗人又转向了个人的感受。经过寒风雪的洗礼,诗人需要整理自己的头发,表现出对日常琐事的关注。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展现了人生活中的平凡与伟大。

最后,诗人在思乡与安静中反复徘徊,东山负芝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拥褐坐茅檐:在简陋的居所中,诗人披着粗衣,体现了生活的朴素。
  2. 春晴喜初日:春天的阳光初升,带给诗人喜悦的心情。
  3. 微风入桃径:微风吹拂,桃花小径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机勃勃。
  4. 爽气归缥帙:清爽的气息回归到书卷中,象征着文化的滋养。
  5. 频时苦风雪:最近遭受寒风和雪的折磨,呈现出生活的艰辛。
  6. 就景理巾栉:在这样的景致中,整理头发,表现日常生活的细节。
  7. 树暖高鸟来:树木温暖,鸟儿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8. 窗闲曙云出:窗外的曙光和云彩,表现出宁静的氛围。
  9. 乡遥路难越:远方的乡村,路途艰难,表现思乡之情。
  10. 道蹇时易失:行走的道路曲折,时常迷失方向。
  11. 欲静又不能:心中渴望安静,却无法做到。
  12. 东山负芝朮:东山的灵芝草象征理想生活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色比拟内心感受,增强意境。
  • 对仗:如“树暖高鸟来,窗闲曙云出”,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茅檐:象征简朴的生活环境。
  2. 桃径: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3. 巾栉: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细节。
  4. 东山:象征理想的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嘏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拥褐坐茅檐”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贫穷
    B. 满足
    C. 寂寞

  3. “乡遥路难越”中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A. 自然
    B. 家乡
    C. 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赵嘏的《书斋雪后》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生活细节,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李白则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