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离家后作
作者:雍陶 〔唐代〕
世上无媒似我希,一身惟有影相随。
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世上,没有人能够像我一样渴望媒介(联系),我孤身一人,只能有影子相伴。
出门时,我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与过去的生活割席断交,活着不成名,死后也不想回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媒:指媒介、联系,这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影:指自己的影子,象征孤独和无伴。
- 焚舟计:焚烧船只以断绝后路,古代用来形容人决心做某事时不留退路。
- 生不成名:活着的时候没有名声。
- 死不归:死后也不想返回故乡。
典故解析:
“焚舟计”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为了决战,在渡河后焚烧船只,表示不再退回的决心。此典故用来形容决绝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孤独和对生命的思考,风格简练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离家之后,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诗人在生活中感到无依无靠,强调了个人奋斗与去世后不再回归的决心。
诗歌鉴赏:
《离家后作》以其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世上无媒似我希”,便揭示了诗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仿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联系,只有孤独的影子陪伴其左右。这里的“媒”不仅仅是指人际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表现出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
接下来,诗人提到“出门便作焚舟计”,这句极具画面感与决绝意味,表明了他已下定决心,选择远离过去的生活,断绝可能的后路,展现出一种豪迈而又绝望的气质。这种对未来的坚定态度,实际上是对内心深处恐惧和不安的反抗。
最后“生不成名死不归”更是将这种决心推向极致,诗人宁愿在世间无名无姓,也不愿意回到曾经的地方。此句表达了对名声与归属的淡漠,折射出一种对生命的反思与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整首诗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与决绝中的挣扎与思考,激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上无媒似我希”:表达了孤独感,强调缺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一身惟有影相随”:进一步阐述了孤独,只有影子作伴,暗示内心的寂寞。
- “出门便作焚舟计”:表明了出发时的决绝态度,决心不再回头。
- “生不成名死不归”:强调了对名声的无所谓和对故乡的断绝,象征着对过去的放弃。
修辞手法:
- 比喻:“影”象征孤独,隐喻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决绝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离家后的深刻感受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媒: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缺失的媒介暗示孤独。
- 影:代表孤独的自我,暗示诗人的无伴。
- 焚舟:象征决心与决绝,表达了不再回头的勇气。
- 名与归:分别代表着名声与故乡,反映了对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淡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焚舟计”是指什么?
A. 烧掉船只的计划
B. 退路的选择
C. 旅行的计划
D. 砍树的计划 -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怎样的?
A. 非常看重
B. 无所谓
C. 渴望追求
D. 排斥厌恶 -
诗中“影”象征着什么?
A. 朋友
B. 孤独
C. 家乡
D. 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离别与孤独的主题。
- 李白的《静夜思》: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雍陶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无助,而白居易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过往的追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均反映了人生的无奈与对联系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概论》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