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仲秋二十有五日哭东莱先生之墓 其三》

时间: 2025-01-19 21:37:25

先生墓木已成阴,霁月光风何处寻。

只有遗言常烱烱,誓将白首契初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壬寅仲秋二十有五日哭东莱先生之墓 其三
作者: 徐暄 〔宋代〕

先生墓木已成阴,
霁月光风何处寻。
只有遗言常烱烱,
誓将白首契初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对已故东莱先生的追思与怀念。先生的墓碑已经被树木覆盖,形成了阴影。明朗的月光和清风,我们又能在哪里寻找呢?唯有先生的遗言常常在心中闪烁,誓言将白头之际仍然坚守当初的初心。

注释:

  • 先生:指东莱先生,具体身份未在诗中明确,但可理解为作者所敬仰的老师或友人。
  • 已成阴:墓木繁茂,形成阴影,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 霁月:指晴朗的月亮,象征宁静与明亮的情感。
  • 烱烱:闪烁的样子,形容遗言在心中闪现,生动传达出对逝者的思念。
  • 白首:指年老之时,强调对初心的坚持。

典故解析:

“白首契初心”一语,表达了对旧时誓言的坚持,反映出中国古代士人重视道义和承诺的传统。此类情感在中国古诗中常见,体现了士人的忠诚与情感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暄,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因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世赞誉。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哲理,常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仲秋,时值哀悼之际,表现了作者对东莱先生的深切怀念。诗中所提到的“遗言”可能是生前的教诲与期望,反映出作者在失去亲近之人后的内心挣扎与坚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浓厚的怀念之情为主线,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描绘,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画面。开篇“先生墓木已成阴”一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环境,墓木如荫,既有寂寥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接下来的“霁月光风何处寻”,以清澈的月光和和煦的风为背景,表达出对逝者的思念与追寻之苦。

“只有遗言常烱烱”,此句中的“烱烱”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仿佛即使身处阴影之中,遗言的光辉依然在心中闪耀,让人倍感温暖与力量。而最后一句则是对初心的坚定承诺,显示出诗人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这种情感的流动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传达了对逝者的哀思,更引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生墓木已成阴:描述了墓地的环境,树木茂盛,形成阴影,象征着逝者的长眠以及时间的流逝。
  2. 霁月光风何处寻:用清澈的月光与轻风对比,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仿佛在寻求与逝者的联系。
  3. 只有遗言常烱烱:遗言犹如星光般闪烁,表现出对逝者教诲的珍视与怀念。
  4. 誓将白首契初心:强调了对初心的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承诺的持久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遗言比作闪烁的光芒,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将遗言赋予了生命,体现出其对作者的影响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追忆,展现了对理想的坚守与对人生信念的追求,传达出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既有对逝者的怀念,也有对自身人生的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墓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逝者的长眠。
  • 霁月:代表清明与希望,是对逝者的追思与期待。
  • 遗言:承载着逝者的智慧与情感,象征着不灭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霁月”指的是什么? A. 阴云密布的天空
    B. 晴朗的月亮
    C. 夕阳西下的景象
    D. 星星闪烁的夜空

  2. 诗中提到的“遗言”有何象征意义? A. 逝者的遗物
    B. 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
    C. 生活中的烦恼
    D. 诗人的创作灵感

  3. “誓将白首契初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初心的坚守与信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逝者的遗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徐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故人的怀念,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孤独与自我陶醉的情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但情感基调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徐暄诗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