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壬寅仲秋二十有五日哭东莱先生之墓
作者: 徐暄 〔宋代〕
先生墓木已成阴,
霁月光风何处寻。
只有遗言常炯炯,
誓将白首契初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东莱先生的墓前树木已经成荫,秋天的明月和清风在何处寻找呢?只有先生遗留下来的言辞依然闪耀光芒,我发誓到老也不忘与他的初心相契合。
注释:
字词注释:
- 先生:指东莱先生,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一位尊敬的老师或友人。
- 墓木已成阴:墓前的树木长得茂盛,形成阴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逝者的怀念。
- 霁月:指雨后初晴的明月,象征清澈明亮的情感。
- 遗言:指留给后人的话语,表明其思想和情感依然存在。
- 炯炯:形容光芒四射,形态生动。
- 白首:指年老,寓意长久。
- 契初心:指保持最初的志向和情感。
典故解析:
“白首契初心”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初衷的坚守,这在古代文人中常有表现,意在表达忠诚和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暄,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其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著称,常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之际,正值悼念东莱先生之时,反映诗人对逝者深切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表现出对自己志向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东莱先生墓的描写,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怀念与尊重。首句“先生墓木已成阴”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既有对逝者的哀思,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接着“霁月光风何处寻”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虽然逝去的人已不在,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如明月般依然闪耀,值得我们永远追寻。诗的后两句“只有遗言常炯炯,誓将白首契初心”则是对逝者遗志的承诺,表明诗人愿意继承和弘扬逝者的精神,坚定自己的初心。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承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墓木已成阴:描述墓前树木的苍翠,寓意生者对逝者的思念。
- 霁月光风何处寻:借明月和清风,引发对逝者精神的追寻。
- 只有遗言常炯炯:表明遗留下来的言辞仍旧光芒四射,象征智慧与思想的永恒。
- 誓将白首契初心:展示诗人对逝者信念的坚定,表明他愿意坚持自己的初心到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霁月”比喻清澈的情感和思绪。
- 拟人:树木成阴象征人们的怀念情感,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逝者的怀念与对理想的坚守,表达了生者对逝者智慧和精神的继承,强调了对初心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墓:象征着生命的结束,承载着对逝者的追思。
- 木:代表生机与长存,表现对逝者的怀念。
- 霁月:象征清澈、明亮,代表对理想与信念的追寻。
- 遗言:传承与智慧的象征,表达对逝者思想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霁月”指的是什么?
- A. 雨后初晴的月光
- B. 明亮的白天
- C. 秋天的晚霞
-
“誓将白首契初心”中的“初心”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时的梦想
- B. 逝者的遗愿
- C. 对未来的承诺
-
诗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是:
- A. 忧伤
- B. 怀念与坚定
- C. 欢快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坚守。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和深厚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徐暄与李白的怀念诗作相比,徐暄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展现出更为豪放的情怀。两者在形式和情感上各有特色,但都表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