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海瞻依一伟人,丘封页页木森森。
仰天恸哭悲风起,举世中和孰嗣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四方的人都仰望着这位伟人,他的墓地如同一座座丘陵,树木苍翠林立。
我仰天悲恸,哭声在悲风中回荡,世间和谐的人声谁来继承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四海:指天下,四面八方。
- 瞻依:仰望、依赖。
- 丘封:指坟墓的样子,丘陵的形状。
- 木森森:形容树木茂密、阴森。
- 仰天:抬头看天,表示悲痛或绝望。
- 恸哭:悲痛地哭泣。
- 悲风:悲伤的风,象征凄凉的氛围。
- 举世:整个世界。
- 中和:指和谐、安宁。
- 孰嗣音:谁来继承他的声音,意指失去后的孤寂和无奈。
典故解析:
该诗提及的“伟人”可指代历史上某位卓越的人物,诗中所表达的哀悼情感普遍适用于对伟人的怀念与悼念。在古代,葬礼常常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暄,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壬寅年仲秋,对一位名为东莱的先生的墓进行悼念,反映出作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世间和谐之音的渴望。此时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可能感受到对理想社会的失落,借此诗表达内心的悲痛与失落。
诗歌鉴赏:
徐暄的《壬寅仲秋二十有五日哭东莱先生之墓》是一首充满哀思的悼亡诗。诗中借用自然景象来映衬内心的情感,四海皆仰的伟人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伟大。开头两句通过四方人们对逝者的瞻仰,展现了逝者生前的影响力与威望,而“丘封页页木森森”的描绘则在视觉上塑造了逝者安息之所的宁静与肃穆,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仰天恸哭的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逝者的哀痛,同时也揭示出一种对世间和谐与理想的渴望。悲风起,声音在空中回荡,似乎在询问:在这个充满变故的时代,谁又能承接伟人的理想与声音呢?这份无奈与孤独不仅反映了对逝者的追思,也对当下社会的沉重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伟人的怀念,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海瞻依一伟人:四方的人们都仰望、依赖这位伟大的人物,表现他在历史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丘封页页木森森:形容他的墓地如同丘陵,周围树木茂密,营造出一种沉静且庄重的氛围。
- 仰天恸哭悲风起:诗人抬头向天哀哭,悲风骤起,传达出内心的极度悲痛与对逝者的惋惜。
- 举世中和孰嗣音:面对逝去的伟人,诗人感叹世间的和谐又将由谁来继承,展现对未来的迷惘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伟人比作四海皆仰的存在,突显其崇高地位。
- 拟人:悲风似乎在诉说,给予自然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伟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渴望,通过对逝者的哀悼,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海:象征广阔的天下,代表着大家对伟人的共同仰望。
- 丘封:象征着逝者的安息之地,寓意着一种永恒的纪念。
- 木森森:通过树木的茂密,传达出一种生机与肃穆的对比。
- 悲风:象征着悲伤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氛围与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伟人”主要指的是:
A. 一位历史名人
B. 诗人自己
C. 一位普通人 -
“丘封页页木森森”中“木森森”意指:
A. 树木繁茂
B. 时间流逝
C. 人生短暂 -
诗人仰天恸哭主要是为了表达:
A. 对逝者的怀念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自己的失落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王孙》:同样表达对逝者的哀伤之情。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寄托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比较徐暄的《哭东莱先生之墓》和杜甫的《哀王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悼,但徐暄更着重于对伟人影响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