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
时间: 2025-01-19 20:14: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下西风吹夜凉,五湖秋草着微霜。 千家砧杵初凌乱,独客关山正渺茫。 归去定应残腊尽,飘零犹幸此身强。 丹阳郭里盈樽酒,且为侯芭发醉狂。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西风吹来凉意,五湖的秋草上覆盖着薄霜。 千家万户的砧杵声初起,显得凌乱,而我这个孤独的旅人,面对关山,心中感到无比渺茫。 回家的日子定在腊月末,虽然漂泊,幸好我身体还强健。 在丹阳城外,酒杯满溢,我为侯芭尽情地发泄醉意和狂放。
注释:
- 白下:地名,今南京市。
- 五湖:泛指江南的湖泊。
- 砧杵:捣衣用的石板和棒槌,这里指捣衣声。
- 独客:孤独的旅人,指作者自己。
- 残腊:农历年末。
- 侯芭: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乡,具体人物不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字景文,号海叟,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袁凯在从京师(今北京)归途中,经过丹阳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归途中的孤独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旅途中的豪放不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的凉风、微霜、砧杵声和关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的心境。诗中“白下西风吹夜凉”一句,既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又隐含了作者的孤寂。“千家砧杵初凌乱”则通过砧杵声的凌乱,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迷茫。而“归去定应残腊尽”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归家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最后两句“丹阳郭里盈樽酒,且为侯芭发醉狂”,则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豪放和洒脱,通过饮酒来释放内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下西风吹夜凉”:描绘了秋夜的凉爽,西风带来了凉意,也象征着作者的孤寂。
- “五湖秋草着微霜”:通过秋草上的微霜,进一步加深了秋夜的凉意,同时也增加了诗的意境。
- “千家砧杵初凌乱”:砧杵声的凌乱,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迷茫。
- “独客关山正渺茫”:孤独的旅人面对关山,心中感到无比渺茫,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 “归去定应残腊尽”:表达了作者对归家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 “飘零犹幸此身强”:虽然漂泊,但幸好身体还强健,表达了作者的乐观态度。
- “丹阳郭里盈樽酒”:在丹阳城外,酒杯满溢,展现了作者的豪放。
- “且为侯芭发醉狂”:为侯芭尽情地发泄醉意和狂放,表达了作者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白下西风吹夜凉”中的“西风”比喻孤独和凉意。
- 拟人:“千家砧杵初凌乱”中的“凌乱”拟人化了砧杵声。
- 对仗:“白下西风吹夜凉,五湖秋草着微霜”中的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和归乡。通过描绘秋夜的凉爽和孤独旅人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归家的期待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同时,通过饮酒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豪放和洒脱。
意象分析:
- 白下:地名,象征着作者的起点。
- 西风:象征孤独和凉意。
- 五湖:象征江南的广阔。
- 秋草:象征秋天的萧瑟。
- 微霜:象征秋夜的凉爽。
- 砧杵:象征家庭的温暖。
- 关山:象征旅途的艰难。
- 残腊:象征年末的归家。
- 飘零:象征漂泊的生活。
- 盈樽酒:象征豪放和洒脱。
- 侯芭:象征朋友或同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下西风吹夜凉”中的“白下”指的是哪里? A. 南京 B. 北京 C. 上海 D. 杭州
-
诗中“千家砧杵初凌乱”中的“砧杵”指的是什么? A. 捣衣用的石板和棒槌 B. 做饭用的锅和铲 C. 写字用的笔和纸 D. 打仗用的刀和剑
-
诗中“归去定应残腊尽”中的“残腊”指的是什么? A. 农历年末 B. 农历年初 C. 农历年中 D. 农历月末
-
诗中“丹阳郭里盈樽酒”中的“丹阳”指的是哪里? A. 江苏丹阳 B. 浙江丹阳 C. 安徽丹阳 D. 山东丹阳
答案: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孤独和归乡的主题。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亮表达了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袁凯《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孤独和归乡的主题,但袁凯的诗更加豪放洒脱,而杜甫的诗更加沉郁顿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袁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和李白等唐代诗人的作品,可以与袁凯的诗作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