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溪上谩书》
时间: 2025-01-19 23:3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发何烦试鹖冠,清江久欲把渔竿。涓涓浊酒须成醉,袅袅晴花已倦看。不忍燕莺频往复,且留鸥鹭与盘桓。东家野老浑知我,日日相过却自欢。
白话文翻译:
我这白发何必再戴武士的冠冕,早已向往清澈的江水边垂钓。那淡淡的浊酒足以让我沉醉,那轻盈的花朵已让我厌倦观赏。不忍心看到燕子和黄莺频繁地飞来飞去,只想留下鸥鹭与我一起徘徊。东边的乡野老人完全了解我,每天来访我却自得其乐。
注释:
- 鹖冠:古代武士所戴的冠,这里指不再追求武士的生活。
- 渔竿:象征隐逸生活,向往自然。
- 涓涓浊酒:指简单的酒,足以让人醉倒。
- 袅袅晴花:形容花朵轻盈摇曳的样子。
- 燕莺频往复:比喻世俗的纷扰和忙碌。
- 鸥鹭与盘桓:指与自然界的鸟类为伴,悠闲自得。
- 野老:乡野的老人,指朴实无华的乡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一定的世俗纷扰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安慰的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生活与隐逸生活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后者的深切向往。诗中“白发何烦试鹖冠”一句,直接表明了作者对武士生活的放弃,而“清江久欲把渔竿”则展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中的“涓涓浊酒”和“袅袅晴花”都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而“不忍燕莺频往复”则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最后两句“东家野老浑知我,日日相过却自欢”则显示了作者在乡野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自我认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发何烦试鹖冠”:表达了作者对武士生活的放弃,不再追求世俗的荣誉。
- “清江久欲把渔竿”: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安宁。
- “涓涓浊酒须成醉”:赞美了简单的生活,即使是简单的酒也能让人满足。
- “袅袅晴花已倦看”:表达了对世俗美的厌倦,更倾向于自然的美。
- “不忍燕莺频往复”:比喻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希望远离这些。
- “且留鸥鹭与盘桓”: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 “东家野老浑知我”:显示了作者在乡野生活中找到了理解和认同。
- “日日相过却自欢”:表达了在简单生活中找到的快乐和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燕莺频往复”比喻世俗的纷扰。
- 拟人:如“袅袅晴花已倦看”中的“倦看”赋予了花朵人的情感。
- 对仗:如“白发何烦试鹖冠,清江久欲把渔竿”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找到的安宁和快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成熟。
- 清江:象征自然和宁静。
- 渔竿:象征隐逸和简单的生活。
- 涓涓浊酒:象征简单而满足的生活。
- 袅袅晴花:象征自然的美和轻盈。
- 燕莺:象征世俗的纷扰。
- 鸥鹭:象征自然和和谐。
- 野老:象征朴实和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鹖冠”指的是什么? A. 武士的冠冕 B. 文人的帽子 C. 隐士的头巾 D. 农民的草帽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世俗的荣誉 B. 向往隐逸的生活 C. 热爱战争 D. 喜欢城市的繁华
-
诗中的“涓涓浊酒”象征什么? A. 复杂的社交 B. 简单的满足 C. 昂贵的奢侈品 D. 强烈的激情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类似的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袁凯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个人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袁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