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邬三湖上书斋》

时间: 2025-01-06 07:33:27

何事东南客,忘机一钓竿。

酒香开瓮老,湖色对门寒。

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

见君能浪迹,予亦厌微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事东南客,忘机一钓竿。
酒香开瓮老,湖色对门寒。
向郭青山送,临池白鸟看。
见君能浪迹,予亦厌微官。


白话文翻译:

这位来自东南的客人,为什么会忘却世俗的烦恼,手持钓竿在此垂钓呢?酒香飘散,酒瓮中的酒已经陈年,湖水的颜色在寒冷的门前显得尤为清澈。我向郭青山送别,临池观赏白鸟飞舞。见到你能在外逍遥游历,我也感到厌倦了那微不足道的官职。


注释:

  • 东南客:指来自东南方的人,可能是指游人或隐士。
  • 忘机:忘掉世俗的机心,心无杂念。
  • 钓竿:钓鱼的工具,象征一种闲适生活。
  • 酒香:指酒的芳香,常用来代表美好的饮食生活。
  • 湖色:湖水的颜色,象征着自然的清澈与宁静。
  • 郭青山:可能指郭氏山,象征归隐的理想地。
  • 白鸟:象征自由和无拘束的生活。
  • 浪迹:指在外游历,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 微官:指微不足道的官职,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白鸟”与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相关,象征着自由和灵动,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然、向往逍遥生活的心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长卿(约709年-约785年),唐代诗人,字逢辰,号景阳,晚号黑山。刘长卿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展现隐逸生活的情趣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结合个人经历和自然景观。

  •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刘长卿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可能在此时选择隐居或者游历。诗歌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不满,表现出一种超脱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过邬三湖上书斋》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心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何事东南客”引入,仿佛在询问那位东南来的客人为何甘愿忘却尘世烦恼,放下心中的牵挂,手握钓竿,陶醉于大自然的恬淡之中。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诗人自身的心境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接着,诗人通过酒香、湖色描绘出一种清新、寒冷的自然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觉,仿佛这种环境可以洗净心灵的尘埃。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愿,他希望朋友能够在外自在游历,而自己则对微薄的官职感到厌倦,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无奈。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颇具匠心,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又蕴含了人生态度的深刻哲思,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释然。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何事东南客”——表达了诗人对来客的好奇,暗示他内心的羡慕。
    2. “忘机一钓竿”——表明来客心中无忧,只想享受垂钓的乐趣。
    3. “酒香开瓮老”——透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酒香四溢,增添了生活的美好。
    4. “湖色对门寒”——湖水的寒冷与清澈,映衬出一种孤寂的美感。
    5. “向郭青山送”——送别友人,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
    6. “临池白鸟看”——白鸟自由飞翔,象征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7. “见君能浪迹”——对友人游历生活的向往。
    8. “予亦厌微官”——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酒香/湖色”,“向郭/临池”,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钓竿”、“白鸟”等意象,表现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心境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传达出一种追求真我、向往自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钓竿:象征一种闲适、自由的生活态度。
  • 酒香:代表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
  • 湖色:象征宁静与清澈,反映心灵的纯净。
  • 白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南客”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来自东南的游人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官员

  2.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厌倦
    C. 忽视
    D. 向往

  3. “酒香开瓮老”中的“香”指的是什么? A. 醉酒
    B. 酒的味道
    C. 美食
    D. 花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与隐逸生活的情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将进酒》:虽同为表达对生活的态度,但李白更偏重于豪放与饮酒,而刘长卿则更倾向于静谧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