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故宫》

时间: 2025-01-06 10:38:07

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

岂知一日终非主,犹自如今有怨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故宫
作者: 常建 〔唐代〕
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岂知一日终非主,犹自如今有怨声。

白话文翻译:

越女的歌声悠扬动听,君王请您静心倾听。水边的城市,芙蓉花香气四溢。谁能知道,终有一日会失去主权,然而如今依然充满怨恨的声音。

注释:

  • 越女:指越国的女子,古代传说中以美貌和才艺著称。
  • 芙蓉:即荷花,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水边城:指水边的城市,可能是指吴国的都城。
  • 怨声:指对失去主权和统治的不满与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常建(约659年-740年),字季常,号逢源,唐代诗人,生于现在的湖南省,擅长五言律诗和古体诗。常建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的时期,但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权力失去后的感慨。从诗中可见,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昔日辉煌的追忆。

诗歌鉴赏:

《吴故宫》是常建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越女歌声的描写,表达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失落的感慨。开篇以“越女歌长君且听”引入,既展现了越国女子的才情,又隐含了对君王的呼唤,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接着,诗人描绘了“水边城”的美丽景象,芙蓉花香四溢,营造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突显了美好与哀愁的对立。

然而,随着“岂知一日终非主”的出现,诗歌的情感发生了转折,现实的残酷与历史的无常让人感到惋惜。最后一句“犹自如今有怨声”则道出了人们对失去的王权和美好生活的无奈与怨恨,情感愈加深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过往美好的追忆,也有对未来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深的思索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越女歌长君且听:越国的女子长久地唱着歌,君王请您倾听。

    • 这句开篇引入了越女的歌声,营造出一种悠扬动听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对君王的期望。
  2. 芙蓉香满水边城:水边的城市充满了芙蓉花的香气。

    • 描绘了宁静美丽的环境,象征着繁华与美好,增强了诗的美学感受。
  3. 岂知一日终非主:谁能知道有一天会失去统治权。

    • 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暗示着权力的易变与人生的无常。
  4. 犹自如今有怨声:然而如今依然充满怨恨的声音。

    • 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情感愈发沉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越女的歌声比作对君主的呼唤,体现了对权力的依赖与期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芙蓉花被赋予了香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变迁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与深沉的情感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女:象征着美丽与才华,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芙蓉:代表着纯洁与优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水边城:象征着繁荣与安宁,反映了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越女”是指哪个国家的女子?

    • A. 吴国
    • B. 越国
    • C. 齐国
  2. 诗中“芙蓉香满水边城”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破败
    • B. 美丽
    • C. 寒冷
  3. “岂知一日终非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幸福
    • B. 无奈
    • C. 喜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常建的《吴故宫》与杜甫的《春望》,两者皆反映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常建更侧重于美与哀愁的对照,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