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湖上》

时间: 2025-01-19 14:46:44

湖上老人作矶(岛)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白波)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题湖上》
作者:常建 〔唐代〕

湖上老人作矶岛头,
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白波际,
不知何者吞吾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湖边钓鱼的老人,湖中桃花盛开,水流潺潺。竹竿轻轻摇曳,波纹柔和,湖面没有明显的白色波浪。诗人感叹,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吞噬他的钓钩。

注释

  • 矶岛:矶,指湖边的岩石或小岛。
  • 桃花水:桃花盛开的水面,象征春天的美丽。
  • 袅袅:轻柔、飘动的样子。
  • 白波际:白波,指波浪;际,边缘,意指没有明显的波浪起伏。
  • 吞吾钩:吞噬我的钓钩,表现了钓鱼的无奈与不确定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字景纯,号逸人,生于公元758年,卒年不详。常建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作品中常流露出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

《戏题湖上》创作于一个春日的午后,常建在湖边垂钓,看到湖面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在钓鱼过程中产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戏题湖上》是常建的一首小诗,虽然字数不多,却能生动地描绘出湖边的自然风光,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老人坐在矶岛头,描绘了一个闲适的钓鱼场景。湖水流淌,桃花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这一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诗的中间部分,竹竿轻轻摇曳,波纹荡漾,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湖面的柔和与宁静。最后一句“不知何者吞吾钩”,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钓鱼本是一个安静的活动,诗人在静谧中却感到了一丝无奈与惆怅,似乎暗示了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常。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既有自然的美,又蕴含了哲理的深思。常建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使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上老人作矶岛头:描写湖边的老人坐在小岛上,画面静谧,充满生活气息。
  2. 湖里桃花水却流:湖面上桃花纷飞,水流淌,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3. 竹竿袅袅波无白波际:竹竿轻轻摇摆,波纹柔和,没有明显的白色波浪,体现出湖面的宁静。
  4. 不知何者吞吾钩?:钓鱼未果,感到无奈,表现了对生活中不可控因素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湖水与桃花的结合,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拟人:竹竿“袅袅”,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感。
  • 对仗:诗中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宁静中流露出的无奈与思考。它不仅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美丽图景,更引发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老人:象征着智慧与宁静。
  2. 桃花:代表春天与生命的美好。
  3. 湖水:象征着流动与生命的无常。
  4. 竹竿与钓钩:象征着诗人追求与期待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竹竿袅袅”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紧张
    • B. 安静
    • C. 热闹
    • D. 纷乱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1. A. 春天
  2. B. 安静
  3.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诗词对比

对比常建的《戏题湖上》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前者偏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后者则表现了壮阔的山水情怀。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常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