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时间: 2025-01-04 13:09:34

服气崔常侍,烧丹郑舍人。

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尘。

每遇凄凉事,还思潦倒身。

唯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

睡适三尸性,慵安五藏神。

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事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服气崔常侍,烧丹郑舍人。
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尘。
每遇凄凉事,还思潦倒身。
唯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
睡适三尸性,慵安五藏神。
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道家的崇敬,提到了崔常侍和郑舍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然而终究化为尘埃。每当遇到凄凉的事情时,他便想起自己潦倒的身世。如今只知道借酒消愁,却不懂得炼金和铸银。面对三尸的性格,他宁愿安逸于五脏的安宁。无忧无喜,转眼已经六十六个春秋。

注释

  • 服气:信服、佩服。
  • 崔常侍:崔杲,唐代权臣,因擅长炼丹而闻名。
  • 郑舍人:郑虔,亦为炼丹术士,代表追求不朽的道士。
  • 羽翼:象征长生的能力或状态。
  • 化灰尘:指最终的归宿,死亡。
  • 潦倒:形容落魄、失意的状态。
  • 杯酒:借酒消愁的生活方式。
  • 三尸: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尸神,象征人的性情。
  • 五藏:指五脏,代表身体的安宁。
  • 无忧无喜:无忧虑无喜悦,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淡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关注民生,作品广泛流传,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他经历过宦海浮沉,感受到权力与财富的虚幻,逐渐向往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

诗歌鉴赏

《感事》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白居易以崔常侍和郑舍人为引子,探讨了长生和追求不朽的主题。在道教文化中,炼丹术被视为追求长生的手段,而白居易通过诗句指出,即便追求长生,最终也难逃“化灰尘”的命运。这种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与对世俗繁华的反思,显得极为深邃。

诗中,白居易用“唯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醉酒消愁的选择。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无所依赖和对现实的理解。其次,诗的最后两句“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更是表露了他对人生的淡然态度,经过六十六年的春秋,他对生死无常和世事变化有了更深的领悟。

整体而言,诗歌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上则充满了哲理,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自我的反省。这使得《感事》成为一首值得长期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服气崔常侍,烧丹郑舍人:表达他对炼丹术士的敬佩。
  2. 常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尘:点出追求长生的徒劳无益。
  3. 每遇凄凉事,还思潦倒身:在悲凉时刻回想自己的落魄。
  4. 唯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他选择了饮酒消愁,放弃了追求长生的道理。
  5. 睡适三尸性,慵安五藏神:描述了他对身体的放任与安逸。
  6. 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总结了他对人生的淡然,六十六年如春光般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无忧亦无喜”,形式美感强烈。
  • 比喻:将“羽翼”比作长生的象征,深化了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长生不老追求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强调了生死无常与人生苦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翼:象征着希望与不朽。
  • 灰尘:代表生命的终结与无常。
  • 杯酒:象征着逃避现实与享乐主义。
  • 三尸、五藏:道教文化中的生命观念,展示了对自身状态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两位炼丹术士是谁? A. 李白和杜甫
    B. 崔常侍和郑舍人
    C. 王维和高适

  2. 诗中“化灰尘”指的是什么? A. 长生不老
    B. 人生的终结
    C. 追求财富

  3. 白居易在诗中选择了什么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A. 学习炼金
    B. 饮酒消愁
    C. 修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与对酒的寄托,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洒脱,而白居易则在《感事》中表现出一种淡泊与无奈的态度,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前者热烈奔放,后者则沉静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