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觉百年半,何曾一日闲。
朝随烛影出,暮趁鼓声还。
瓮里非无酒,墙头亦有山。
归来长困卧,早晚得开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漫长的岁月中感到时光飞逝,几乎没有闲暇的日子。清晨随着烛火的影子出门,傍晚又伴随着鼓声返回。酒瓮里并不是没有酒,墙头上也有青山。归来后常常感到困倦,期待着早晚能够展露笑颜。
注释:
- 不觉:不知不觉。
- 百年半:指一生中的漫长岁月。
- 一日闲:一整天的闲暇时光。
- 朝随烛影出:早晨跟随烛火的影子出门,形象描绘早起。
- 暮趁鼓声还:傍晚随着鼓声返回,表现日常的忙碌。
- 瓮里非无酒:酒瓮里其实是有酒的。
- 墙头亦有山:墙头旁边也有山,暗示自然景色依然存在。
- 归来长困卧:回到家后常常感到疲倦卧床。
- 早晚得开颜:期待早晚能够露出笑容。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诗中反复出现的时光与自然的意象,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诗人白居易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蜚声中外,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涉及生活琐事,表达对民生的关心。
创作背景:
《暮归》创作于白居易的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深思熟虑之时。诗中流露出他对繁忙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是他对岁月流逝的反思。
诗歌鉴赏:
《暮归》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白居易以“不觉百年半”引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快速。诗中通过“朝随烛影出,暮趁鼓声还”描绘了日常的忙碌,显示出生活的规律性,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状态的无奈和疲惫。接着,诗人又提到“瓮里非无酒,墙头亦有山”,暗示即便生活繁忙,仍旧存在着一些美好的事物与自然景色,给予人一种慰藉和希望。最后两句“归来长困卧,早晚得开颜”则传达了作者对闲暇时光的渴望,期待着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满足。这首诗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觉百年半: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半个世纪。
- 何曾一日闲:一整天都没有悠闲自在的时候。
- 朝随烛影出:早晨像烛光的影子一样出门。
- 暮趁鼓声还:傍晚随着鼓声回到家中。
- 瓮里非无酒:酒瓮里面其实有酒。
- 墙头亦有山:墙头旁边也有山景。
- 归来长困卧:回家后常常感到疲倦卧床。
- 早晚得开颜:期待早晚能够展露笑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朝随烛影出,暮趁鼓声还”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用“烛影”“鼓声”形象地描绘了日常生活的情景。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渴望回归宁静生活的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影:象征着清晨的开始和忙碌的生活。
- 鼓声:代表着日落后的归来和生活的结束。
- 酒: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放松。
- 山: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瓮里”指的是什么?
- A. 水
- B. 酒
- C. 米
- D. 茶
-
诗人回到家的状态是?
- A. 高兴
- B. 疲倦
- C. 紧张
- D. 忧伤
-
诗中“朝随烛影出,暮趁鼓声还”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生活安逸
- B. 生活繁忙
- C. 生活单调
- D. 生活无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李白:白居易的《暮归》注重生活的细腻与感悟,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