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戢戢青林万箨龙,满提烦贶嗫嚅翁。只宜放出长梢去,抹月披云紫翠中。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树林中,千万竹笋如同龙一般密集生长,老翁满怀感激地接受着这份厚礼。这些竹子只适合让它们的长梢自由伸展,在月光和云彩的映衬下,呈现出紫翠交织的美景。
注释
- 戢戢:密集的样子。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万箨龙:形容竹笋众多,如同龙一般。
- 烦贶:厚重的礼物。
- 嗫嚅翁:形容老翁说话吞吞吐吐,此处指老翁。
- 长梢:竹子的长枝。
- 抹月披云:形容竹梢在月光和云彩的映衬下。
- 紫翠:紫色的和翠绿色的,形容景色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伯阳,号松隐,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关注,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和双溪三首》是他在游览双溪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在游览双溪时所作,双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诗人通过对竹林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的情感。首句“戢戢青林万箨龙”,用“戢戢”形容竹笋的密集,“万箨龙”则赋予竹笋以生命力,如同龙一般。第二句“满提烦贶嗫嚅翁”,通过“烦贶”和“嗫嚅翁”的描绘,展现了老翁接受礼物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后两句“只宜放出长梢去,抹月披云紫翠中”,则通过“抹月披云”的意象,描绘了竹梢在月光和云彩映衬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戢戢青林万箨龙:这句诗通过“戢戢”和“万箨龙”的描绘,展现了竹林的茂密和竹笋的生机。
- 满提烦贶嗫嚅翁:这句诗通过“烦贶”和“嗫嚅翁”的描绘,展现了老翁接受礼物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只宜放出长梢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竹子自由生长的欣赏。
- 抹月披云紫翠中:这句诗通过“抹月披云”的意象,描绘了竹梢在月光和云彩映衬下的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万箨龙”将竹笋比喻为龙,赋予其生命力。
- 拟人:“嗫嚅翁”将老翁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抹月披云”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竹林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竹笋、老翁和竹梢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感的融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林:青翠的树林,象征自然之美。
- 万箨龙:密集的竹笋,象征生机和活力。
- 烦贶:厚重的礼物,象征感激和尊重。
- 嗫嚅翁:老翁,象征人文情感。
- 长梢:竹子的长枝,象征自由和生长。
- 抹月披云:月光和云彩,象征美景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戢戢青林万箨龙”形容的是什么? A. 竹林 B. 树林 C. 草地 D. 花园
-
“满提烦贶嗫嚅翁”中的“烦贶”指的是什么? A. 轻薄的礼物 B. 厚重的礼物 C. 简单的礼物 D. 无意义的礼物
-
“只宜放出长梢去”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什么态度? A. 限制 B. 欣赏 C. 厌恶 D. 忽视
-
“抹月披云紫翠中”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竹林在阳光下的景象 B. 竹林在月光和云彩下的景象 C. 竹林在雨中的景象 D. 竹林在风中的景象
答案:1. A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曹勋《和双溪三首》与苏轼《题西林壁》: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但曹勋的诗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曹勋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