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大理》
时间: 2024-09-19 22:08: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赵大理
作者: 徐渭 〔明代〕
才闻归马驻双轮,又见旌麾动去尘。
廷尉由来须长者,武侯聊借服南人。
昨经湘水洲兰莫,今渡黄河岸草春。
万里波涛随意挽,相逢处处有枯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赵大理时的情景。刚听到归来的马车停下,又看到旌旗随风扬起,带走了尘土。廷尉从来都是须要长者(有德行的人)来担任,武侯(诸葛亮)借助南方的力量来成就事业。昨天刚经过湘水洲上的兰花,今天又渡过黄河,春草茵茵。万里波涛随心所欲地翻腾,处处相逢却都是枯鳞(即无鱼可捕)。
注释:
- 廷尉:古代官名,相当于今天的法官,负责审判。
- 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智谋著称。
- 湘水:指湖南的湘江,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 枯鳞:比喻无鱼可捕,象征着失落或无望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他一生多才多艺,尤其以诗歌和书法见长,作品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个性。他的诗风豪放、奔放,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送赵大理》是徐渭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送别,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反思。
诗歌鉴赏:
《送赵大理》是一首富有深情的送别诗,徐渭通过生动的描绘,将送别的场景与对友人的祝福交织在一起。诗的开头描绘了归来的马车、扬起的旌旗,象征着友人的归来与离去的无奈。接着,诗人提到“廷尉由来须长者”,暗示了对官场的看法,认为德行与智慧的人才能担任重要职务;而“武侯聊借服南人”则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借用诸葛亮的智慧来表达自己的期许。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写湘水和黄河,展现了自然的壮阔与人生的无常。“万里波涛随意挽,相逢处处有枯鳞”一句,既表现了自然的浩瀚,又隐含着人生的无奈与失落,仿佛在说,即使人生旅途再远,最终也难免遭遇枯萎与失落。
整首诗在情感上丰富而深邃,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及自我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闻归马驻双轮:刚听到马车停下,象征着归来的朋友。
- 又见旌麾动去尘:看到旗帜随风飘动,带走了尘土,暗示着离别的情绪。
- 廷尉由来须长者:古代官员需要有德行的人来担任,反映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 武侯聊借服南人:提到诸葛亮借助南方力量,表现对智者的崇敬。
- 昨经湘水洲兰莫:刚经过湘水,兰花盛开,美好而令人怀念。
- 今渡黄河岸草春:今天渡过黄河,春草茵茵,象征着新的开始。
- 万里波涛随意挽:辽阔的波涛随意翻滚,象征人生的无常。
- 相逢处处有枯鳞:相遇之处却只有无鱼可捕的失落,表现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遭遇与自然现象相对比,增强诗歌的意境。
- 对仗:如“归马驻双轮”和“旌麾动去尘”,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万里波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友人的深情,展示了温暖而又感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马:象征归来的友人,代表希望与重聚。
- 旌麾:象征离别与祝福,带有动感和生机。
- 湘水、黄河: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流动,反映出诗人的广阔视野。
- 波涛: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不确定性。
- 枯鳞:象征着失落与无奈,反映了对现实的压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廷尉”是指什么? A. 农民
B. 官员
C. 商人
D. 学者 -
诗中的“武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诸葛亮
C. 刘备
D. 孙权 -
“昨经湘水洲兰莫,今渡黄河岸草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怀旧与思念
B. 欢欣与庆祝
C. 失落与无奈
D. 悲伤与孤独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首诗均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韩愈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春天的气息,而徐渭的诗则更关注于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无常。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渭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