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太守六韵》
时间: 2025-01-19 19:51: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杨太守六韵
作者: 张宁 〔明代〕
关西清白旧相传,
政事文章继两全。
仕路风尘将白首,
客怀冰蘖尚青毡。
气凌华岳群峰下,
志薄秦关百战前。
秋水月明霜满地,
春风冻解日行天。
谁家陇亩无桑谷,
到处民居有诵弦。
老我病归思借寇,
重来未卜意萧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杨太守的送别之情。开头提到关西的清白名声流传已久,政治治理和文章才能都达到了两全其美的境地。仕途在风尘中迷失,年华将至白头,心中怀有对故乡的思念,仿佛冰冷的蘖芽依旧裹着青色的毡子。诗中提到气魄高于华岳,胸怀理想却一再遭遇挫折。秋水明亮,月光洒满大地,而春风解冻,阳光普照。到处都是农田,没有人家不种桑谷,民居中处处传来琴声。老了生病回乡,思绪却被仇敌缠绕,重返故地的路途未卜,心情十分萧条。
注释:
- 关西:指中国西部地区,常指陕西等地。
- 清白:指为人正直,清白无私。
- 两全:指政务与文才兼备。
- 风尘:指仕途的艰辛与劳累。
- 冰蘖:比喻寒冷的环境,暗示艰难的生活。
- 华岳:指华山,象征高大伟岸。
- 秦关:指秦岭,古时的兵家必争之地。
- 陇亩:指农田。
- 桑谷:桑树和谷物,指农业。
- 诵弦:指弹琴吟唱。
- 借寇:指借助外力,暗含无奈之情。
- 意萧然:指心情萧条,感到无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宁,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字仲明,号云溪,籍贯不详。张宁以诗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题材。
创作背景:
《送杨太守六韵》创作于送别杨太守之际。杨太守可能是当时的官员,因政绩出色,受人尊重。诗中蕴含的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流露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张宁的《送杨太守六韵》是一首情感深挚的送别诗。整首诗以送别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对杨太守的赞美与自身感慨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杨太守的清白名声与出色才能,表明对其的崇敬与赞赏。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描绘了自己的仕途艰辛,年华渐逝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气凌华岳”与“志薄秦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彰显了诗人的宏图大志,又暗示了现实中的无奈与挫折。
在描写自然与社会的场景中,诗人运用了细腻而生动的意象,例如“秋水月明霜满地,春风冻解日行天”,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最后,通过对农田与琴声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眷恋。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西清白旧相传:关西地区的清白名声流传已久。
- 政事文章继两全:在政务与文章才华上都能兼顾。
- 仕路风尘将白首:仕途艰辛,年华渐逝。
- 客怀冰蘖尚青毡:旅途心情如冰冷的蘖芽,仍抱有青色的希望。
- 气凌华岳群峰下:气魄超越华山之下的群峰。
- 志薄秦关百战前:理想却在秦岭之下屡屡失利。
- 秋水月明霜满地:秋天的水面明亮,月光照耀,霜满大地。
- 春风冻解日行天:春风解冻,阳光普照大地。
- 谁家陇亩无桑谷:哪家农田中没有桑树与谷物?
- 到处民居有诵弦:民居中到处传来琴声。
- 老我病归思借寇:年老生病归乡,却被仇敌所困扰。
- 重来未卜意萧然:重返故地的道路未卜,心情萧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蘖”比喻艰难的生活。
- 对仗:如“秋水月明霜满地,春风冻解日行天”,形成工整的对比。
- 排比: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朋友的深情送别。诗中既有对杨太守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困境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西:象征正直与清白。
- 华岳:象征高尚的理想与追求。
- 秋水月明:象征清澈透明的思想与情感。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 桑谷:象征丰收与生活的平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宁的《送杨太守六韵》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友情的送别
B. 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气凌华岳”意指: A. 诗人气魄超群
B. 诗人无能
C. 诗人与华岳无关 -
“老我病归思借寇”中的“借寇”是指: A. 借助外力的无奈
B. 借钱
C. 借助朋友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与《送杨太守六韵》:两首诗都有送别的主题,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张宁则更注重社会的观察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