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再和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依本文章趁韵诗,暮年深不愿人知。
退闲时有宾留刺,挛痹难为长折枝。
蚓窍声微羞入社,鸦涂札恶懒临池。
僧谈石竺山幽胜,拟执驴鞭挟册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借用韵律,表达了我在暮年之际不希望被他人知晓的心情。闲暇时有朋友来访,却只留下刺痛的感觉;因年老体衰,难以像年轻时那样自由自在。蚯蚓的微弱声响让我害羞,不愿去社交;乌鸦的叫声让我觉得懒惰,不愿去池边游玩。和尚谈论着石竺山的幽静胜景,我却想要拉着驴鞭,带着书籍随意而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依本文章:依照前面的文章。
- 暮年:晚年,指年岁已高。
- 退闲:闲暇时光。
- 宾留刺:朋友留下一些刺痛的言语或感觉。
- 挛痹:指身体的疼痛、无力。
- 蚓窍声微:蚯蚓微弱的声音。
- 鸦涂札恶:乌鸦的叫声让我感到厌烦。
- 石竺山幽胜:指石竺山的幽静美景。
典故解析: 石竺山常被文人所吟咏,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首诗中提到的和尚与石竺山的谈论,体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生活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德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诗词,尤其是律诗。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克庄晚年,正值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面对衰老与孤独的心态。他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友谊与社交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再和》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日常意象,如蚯蚓的声音和乌鸦的叫声,这些细节不仅描绘了身边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诗人在晚年选择隐居,向往宁静的生活,却又感受到来自周围的压迫感。
从“暮年深不愿人知”可以看出,诗人对晚年生活的不安与无奈,他渴望与世无争,但又无法逃避外界的干扰。诗中提到的“宾留刺”与“挛痹”,则表现出他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感受与身体的无力感。诗的最后,和尚谈论石竺的幽胜,虽令人向往,但诗人内心仍有一份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与挣扎,想要放下负担,随心所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依本文章趁韵诗:诗人借用前文的韵律来创作。
- 暮年深不愿人知:在晚年,诗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了解。
- 退闲时有宾留刺:朋友的到来反而让他感到刺痛。
- 挛痹难为长折枝:因年老身体不便,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挥洒自如。
- 蚓窍声微羞入社:蚯蚓的微弱声音让他感到羞愧,不愿去社交。
- 鸦涂札恶懒临池:乌鸦的叫声让他感到厌倦,不愿去池边游玩。
- 僧谈石竺山幽胜:和尚谈论山的胜景,让他向往。
- 拟执驴鞭挟册随:他想要带着书籍,拉着驴鞭自由游玩。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蚯蚓和乌鸦的声音比喻生活中的琐事与烦恼。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如“蚓窍声微羞入社,鸦涂札恶懒临池”。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思考,既有对人际关系的反感,也有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蚯蚓:象征微小与羞愧,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 乌鸦:象征烦恼与厌倦,代表世俗的干扰。
- 石竺山:象征宁静与理想的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克庄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蚓窍声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羞愧
C) 愤怒
D) 安慰 -
诗人最后提到的“石竺山”代表了什么?
A) 现实的烦恼
B) 理想的隐逸生活
C) 社交的繁忙
D) 家庭的温暖
答案:
- B) 宋代
- B) 羞愧
- B) 理想的隐逸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再和》和陶渊明的《饮酒》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在晚年的孤独感中显露对人际的复杂情感,而后者则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