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子还家乍解鞍,慈帏侍奉已承欢。
归期虽负中秋约,兰桂庭前月未残。
白话文翻译:
游子回到家里,刚刚卸下马鞍,母亲在身边侍奉,心中充满欢喜。
尽管归家的时间没有赶上中秋的约定,但在兰桂树前,月亮依然没有消失。
注释:
- 游子:指远离家乡的子女,常用来指代在外游历的人。
- 乍解鞍:刚刚卸下马鞍,意指刚刚归来。
- 慈帏:慈祥的母亲,帏指帷幕,形容母亲的温暖和呵护。
- 承欢:接受母亲的欢喜,享受团聚的快乐。
- 归期:回家的日期。
- 负:辜负,失约。
- 兰桂:指兰花和桂花,象征高洁和美好。
- 月未残:月亮还没有完全消失,暗示着团圆的希望。
典故解析:
“兰桂”常用来比喻高尚的人或美好的环境,且在中国文化中,桂花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因此,兰桂的意象不仅仅代表自然景物,也蕴含着诗人对家庭的深切情感和对团圆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筠,清代诗人,其诗歌多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具有浓厚的乡愁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后,正值秋天,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在节日中愈加明显,表现出深切的亲情和对团圆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游子归家的喜悦与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首句“游子还家乍解鞍”,描绘了游子归来的情景,刚卸下马鞍的瞬间,仿佛时间静止,充满生动的画面感。紧接着“慈帏侍奉已承欢”,展现了母亲的关爱和亲情的温暖,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尽管诗人在归期上“负”了中秋的约定,这种遗憾并没有减弱他对团圆的期待,反而通过“兰桂庭前月未残”这一意象,传达出对未来团圆的美好向往。月亮的意象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是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示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归家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深厚的亲情与对团圆的渴望,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游子还家乍解鞍:诗人刚回到家中,感受到回家的喜悦。
- 慈帏侍奉已承欢:母亲的关心让他感到温暖和幸福。
- 归期虽负中秋约:尽管未能如约在中秋团圆,但心中仍有期待。
- 兰桂庭前月未残:意味着尽管时光流逝,月亮依旧明亮,象征团圆的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月未残”传达游子对家的思念与期待,富有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家庭的思念与对团圆的期盼,体现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与亲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游子: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亲情。
- 慈帏:体现母爱的温暖和包容。
- 月亮:象征团圆与希望,寄托着游子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子”指的是谁? a) 诗人
b) 游子
c) 母亲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孤独
b) 思念与欢喜
c) 失落 -
“兰桂庭前月未残”中,月亮象征什么? a) 失去
b) 希望与团圆
c) 空虚
答案:
- b) 游子
- b) 思念与欢喜
- b) 希望与团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中秋后春晖归家口占》: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亲情的珍视,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的思考,而后者则充满了温馨的团圆情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史筠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