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时间: 2025-01-06 04:36: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作者: 赵嘏 〔唐代〕
宅边秋水浸苔矶,
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
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
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
故人相见一沾衣。
白话文翻译
在我家附近的秋水边,青苔覆盖着岩石,
我每天持竿垂钓,却总是迟迟不归。
杨柳在风中摇曳,潮水尚未退去,
蒹葭被霜打得冷冷的,孤雁开始飞翔。
我骑马重重地嘶鸣,吟诵着红叶的诗篇,
却听到远处钟声,想起那翠微山的情景。
今夜在秦城,满楼的明月照耀,
故人重逢,情不自禁湿了衣襟。
注释
字词注释:
- 宅边:房屋旁边。
- 秋水:秋天的水,指水面清澈的秋季水流。
- 苔矶:苔藓生长的礁石。
- 持竿:持着钓竿。
- 杨柳:指杨树和柳树,常象征柔情。
- 蒹葭:指芦苇,生长在水边,象征孤独。
- 疏钟:稀疏的钟声,表示时间的流逝。
- 翠微:指青山,常用作山水的典雅名称。
典故解析:
“秦城”指的是长安,古代的都城,常以繁华著称;“重嘶”暗示马的嘶鸣声,喻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雁初飞”则常用来表现离别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900年-约 960年),字子昂,号静斋,唐代诗人,生于长安,精通诗文,尤以五言绝句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赵嘏与友人相聚之时,借助月夜的宁静和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山和故人的深切怀念,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长安月夜”为背景,渗透着浓厚的思乡情感。开头描写了秋水与苔矶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日日持竿去不归”表达了对钓鱼的执着,同时又隐喻了生活的单调与孤独。接着,诗中描绘了杨柳随风的情景和蒹葭霜冷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突出了季节的变迁与内心的孤寂。
重嘶匹马吟红叶,通过马的鸣叫和吟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激动与对自然的热爱。而“却听疏钟忆翠微”,则将思乡情愈加深刻,钟声的疏远反衬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最后一句“故人相见一沾衣”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明月下的重逢使得思念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既有对故人的欣喜,又不免流露出对往昔的感慨。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交织着孤独、思乡与友谊,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宅边秋水浸苔矶”:描绘了诗人家旁边的秋水,突显出宁静的环境。
- “日日持竿去不归”:表达了诗人对钓鱼的坚持,但也暗示了孤独与归属感的缺失。
- “杨柳风多潮未落”:展现了季节特征,风中摇曳的杨柳象征着柔情与无奈。
- “蒹葭霜冷雁初飞”:描绘了秋天的冷清与孤独,雁的飞翔暗示了离别。
- “重嘶匹马吟红叶”:通过马的嘶鸣和吟唱,表现出诗人的激动与对自然美的赞美。
- “却听疏钟忆翠微”:钟声的回响勾起了对翠微山的思念,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今夜秦城满楼月”:明月映照下,暗示着彼时的繁华与孤独。
- “故人相见一沾衣”:重逢的喜悦与感动让诗人感到情不自禁,流露出深厚的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杨柳风多”暗示了柔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拟人:如“重嘶匹马”,赋予马以情感,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与故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思绪翻涌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着宁静与孤独,映射诗人的内心世界。
- 杨柳:象征柔情,表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 蒹葭:象征孤独与思念,加深了情感的层次。
- 雁:象征离别与思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宅边秋水浸苔矶”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城市
B. 宁静的水边
C. 嘈杂的街道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故人相见一沾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喜悦与怀念
C. 平淡无奇
答案:B -
“重嘶匹马吟红叶”中的“吟”是指什么?
A. 听
B. 唱
C. 说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乡之情,但更加注重描绘自然环境的美丽与宁静。
- 孟浩然的《春晓》:侧重描绘春日的生机与希望,与赵嘏的秋夜思乡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歌研究》
此内容为对赵嘏《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诗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次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