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玉肌多病怯残春》
时间: 2025-01-19 18:52: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玉肌多病怯残春
作者: 周密 〔宋代〕
玉肌多病怯残春。瘦棱棱。睡腾腾。
清楚衣裳,不受一尘侵。
香冷翠屏春意靓,明月淡晓风轻。
楼中燕子梦中云。似多情。似无情。
酒醒歌阑,谁为唤真真。
尽日琐窗人不到,莺意懒,蝶愁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病弱的女子在春天的忧伤情绪。她的肌肤因病而显得苍白,身材瘦削,神情恍惚。虽然身穿清洁的衣裳,但却无一丝尘埃侵染她。春意盎然,香气袭人,翠屏之上春光明媚,明月与轻风相伴。然而,楼中的燕子仿佛在梦中,似乎对她的情感多情又似无情。酒醒后歌声渐停,谁能唤回她心中真正的情感呢?整日坐在窗前,没人来探望,黄莺懒于鸣叫,蝴蝶也似乎愁苦。
注释:
- 玉肌:形容女子的肌肤如玉般洁白细腻。
- 怯:害怕、畏惧。
- 瘦棱棱:形容她瘦得棱角分明。
- 清楚衣裳:形容衣服干净整洁。
- 香冷:指春天的气息清冷。
- 翠屏:绿色的屏风,象征春天的美好。
- 酒醒歌阑:酒醒后,歌声减弱,即将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1232-1298),字德仁,号止庵,晚号白石山人,宋代词人、文学家,生于南宋,后生活于元代。他的词风清丽、细腻,擅长描写女性的情感与生活,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周密作为一位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在春日中孤独、病弱的状态,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
诗歌鉴赏:
《江城子·玉肌多病怯残春》是一首情感细腻、意象丰富的词作。词人通过描写一个病弱女子的形象,反映出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开篇便以“玉肌多病怯残春”引出主题,肌肤如玉却因病痛显得苍白,营造出一种柔弱的氛围。随后的“瘦棱棱,睡腾腾”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她的虚弱与无力,令人不禁对她的处境产生怜惜之情。
词中“清楚衣裳,不受一尘侵”则表现出她对自身形象的保持,似乎在努力抵抗病痛带来的无奈与沉重。“香冷翠屏春意靓,明月淡晓风轻”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虽美好却也带着一丝寒意,反映出她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在此处,春意的美丽与她的病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楼中燕子梦中云”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燕子与云的意象,燕子在梦中飞翔,似乎和她的梦境相呼应,表达了她渴望逃避现实的心情。而接下来的“酒醒歌阑,谁为唤真真”则透出一种无奈与失落,酒醒后,歌声渐渐消逝,仿佛她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在春日中孤独、病弱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显示了周密作为词人的深厚功力与敏锐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肌多病怯残春:女子因病而显得脆弱,春天的美好在她的眼中却显得遥不可及。
- 瘦棱棱,睡腾腾:形容她的身体状态,传达出一种虚弱与无力。
- 清楚衣裳,不受一尘侵:她虽病弱,却保持着外表的整洁,反映出她内心的坚持。
- 香冷翠屏春意靓:春天的气息虽美,但在她的病痛中显得冷清。
- 明月淡晓风轻:月光与清风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楼中燕子梦中云:燕子在梦中飞翔,象征着自由与向往。
- 似多情,似无情:对燕子的情感状态的揣测,反映出她内心的矛盾。
- 酒醒歌阑,谁为唤真真:酒醒后,歌声渐弱,似乎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 尽日琐窗人不到:整天待在窗前,感受孤独与等待。
- 莺意懒,蝶愁深:鸟儿懒于鸣唱,蝴蝶也显得惆怅,暗示着她的情感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肌”比喻女子的肤色,意象鲜明。
- 拟人:如“醉醒歌阑”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病弱女子的情感状态,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突显了美好与痛苦的对比,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肌:象征柔弱与美丽。
- 清楚衣裳:体现女子的自尊与坚持。
- 春意:象征生机与希望。
- 燕子:象征自由与向往。
- 酒:象征生活的欢乐与失落。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承载了深层的情感,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美好之间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玉肌”所描绘的意象是什么?
A. 美丽的外表
B. 病弱的状态
C. 清新的春天
D. 以上皆是 -
“酒醒歌阑”中,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欢快
C. 无奈
D. 期待 -
词中提到的“翠屏”代表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女子的内心
C. 外在的美丽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花间一壶酒》
诗词对比:
周密的《江城子·玉肌多病怯残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女性的情感与处境,但周密更注重于病弱状态下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强调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爱情的渴望。这种情感的差异表现了不同词人的风格与关注点。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