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至
作者: 许浑 〔唐代〕
得路逢津更俊才,可怜鞍马照春来。
残花几日小斋闭,大笑一声幽抱开。
袖拂碧溪寒缭绕,冠欹红树晚徘徊。
相逢少别更堪恨,何必秋风江上台。
白话文翻译:
在途中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真是太好了,令人怜惜的是那马车照耀着春天的花朵。
在小斋里关了几日,残花凋零,突然大笑一声,幽静的心情又重新打开。
衣袖轻拂,碧溪水寒意缭绕,帽子倾斜,晚霞中在红树间徘徊。
相遇却少了分别,更是令人怨恨,何必在秋风中于江上台前感叹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得路逢津:在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 可怜:可惜、令人怜惜。
- 鞍马:马车。
- 残花:凋零的花。
- 小斋:小房间,隐喻隐居的生活。
- 幽抱:幽静的情怀、心情。
- 袖拂:衣袖轻轻拂动。
- 碧溪:清澈的溪流。
- 冠欹:帽子歪斜。
- 堪恨:令人怨恨。
- 秋风江上台:指秋风吹拂时的江边台阶,暗指离别的惆怅。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秋风江上台”可以联想到传统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表达离别、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0-853年),字宗宪,号东洲,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才华横溢,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客至》写于许浑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在旅途中遇到好友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客至》是一首描绘友人相聚时光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友情的温暖。首句“得路逢津更俊才”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与志同道合者相遇的喜悦之情。诗中“可怜鞍马照春来”一语,生动地将春天的美好与朋友的到来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残花和小斋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大笑声的回响让孤寂的心情得以舒展,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后面描写袖拂碧溪寒缭绕,冠欹红树晚徘徊,意境优美,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轻松与悠然。
最后两句则是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痛惜。在此,诗人通过“何必秋风江上台”这一意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友谊的深切向往。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描写,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流露,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一首集优雅和深情于一体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路逢津更俊才:在旅途中与才子相遇,表达了喜悦。
- 可怜鞍马照春来:马车带来春天的花朵,显示春意盎然。
- 残花几日小斋闭:小斋几日未曾开放,象征心情的封闭。
- 大笑一声幽抱开:一声大笑后,心情重新开启。
- 袖拂碧溪寒缭绕:衣袖轻拂,溪水寒意缭绕,营造幽静氛围。
- 冠欹红树晚徘徊:帽子倾斜,在红树间徘徊,意象生动。
- 相逢少别更堪恨:相遇却少了别离,增加了惆怅。
- 何必秋风江上台:何必在离别时感叹,反映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鞍马照春来”比喻美好的时光。
- 拟人:将心情拟人化,如“幽抱开”。
- 对仗:如“袖拂碧溪寒缭绕,冠欹红树晚徘徊”,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相聚时光的感慨,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离别无奈的思考,体现了唐代士人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机,代表友情的美好。
- 残花:暗示生命的脆弱,时间的流逝。
- 碧溪:象征清澈的情感,心灵的宁静。
- 秋风:象征离别与思念,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得路逢津更俊才”中的“俊才”指的是?
- A. 有才华的人
- B. 马
- C. 美丽的风景
-
诗中提到的“小斋”指的是什么?
- A. 小花园
- B. 小房间
- C. 小溪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许浑《客至》与杜甫《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但许浑更偏向于描绘自然美景和友人的欢聚,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