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门不成出,麦色遍前坡。
自小诗名在,如今白发多。
经年无越信,终日厌蕃歌。
近寺居僧少,春来亦懒过。
白话文翻译:
打开门却无法出门,眼前的坡上满是麦子的颜色。
自小以来我的诗名在外,如今却已白发苍苍。
多年没有诗信传来,整天厌倦了外族的歌谣。
附近寺庙里居住的僧人少,春天来了我也懒得去拜访。
注释:
- 开门不成出:开门却无法出去,表现了诗人被困的状态。
- 麦色:指麦子成熟时的颜色,象征着丰收。
- 自小诗名在:自小以来我的诗名就已广为人知。
- 如今白发多:时光流逝,白发增多,暗示衰老和对往昔的感慨。
- 经年无越信:多年没有收到来自越地的信件,表现了孤独。
- 厌蕃歌:对外族的歌谣感到厌倦,可能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
- 近寺居僧少:附近寺庙的僧人很少,暗示了孤寂的环境。
- 春来亦懒过:春天来了却懒得去拜访,表现出一种倦怠和无力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较少,但其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慨。其诗风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创作背景:
《边州客舍》写于边疆小客舍,诗人在外漂泊,感受着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处于岁月变迁之中,诗人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感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失落。
诗歌鉴赏:
《边州客舍》通过描绘诗人身处边疆的孤独和对往昔的追忆,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感慨。诗的开头“开门不成出”,便直入主题,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在边疆,却心系故土的矛盾心理。随后的“麦色遍前坡”,不仅描绘了眼前的自然景色,还暗示了丰收的希望与生活的安宁,但这些与诗人的内心状态形成对比。
接下来,诗人自述“自小诗名在,如今白发多”,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声名显赫与如今的白发苍苍,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残酷。整首诗充满了对过往的回忆与对现状的无奈,尤其是“经年无越信,终日厌蕃歌”一句,诗人对外族文化的厌倦反映了他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坚持。
最后两句“近寺居僧少,春来亦懒过”更是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春天的来临本应带来生机与希望,但诗人却因周围的寂寥而感到懒散。这种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失落。整首诗情感真实、细腻,展现了唐代边疆生活的复杂性与诗人内心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门不成出:诗人面临困境,想要出去却无法如愿,隐喻生活的压抑。
- 麦色遍前坡:描绘眼前的自然景象,似乎在暗示外界的繁荣与自身的孤独形成对比。
- 自小诗名在:表达自幼以来的成就与现今的对比,带有对往昔的怀念。
- 如今白发多:时光的流逝带来了衰老,透露出对生命的感慨。
- 经年无越信:对信件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体现出孤独及对外界联系的缺失。
- 终日厌蕃歌:对外族文化的厌倦,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归属感。
- 近寺居僧少:周围环境的冷清,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
- 春来亦懒过:春天的来临并未能激起诗人的热情,反而感到无力,表现出内心的疲惫。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年轻时的诗名与如今的白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意象:麦色、白发、春天等意象交织,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隐喻:开门不成出隐喻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边州的孤独生活,反映了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厌倦,表达了对人生价值与归属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麦色: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希望,亦可视为诗人对往昔丰盈岁月的怀念。
- 白发:象征着衰老与时间的无情,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 春天:本应象征新的开始,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懒散的代名词,反映出他内心的疲惫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开门不成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状态?
- A. 希望
- B. 困境
- C. 快乐
- D. 满足
-
“经年无越信”中“越信”指的是什么?
- A. 外族的信件
- B. 朋友的信件
- C. 家人的信件
- D. 诗人的信件
-
诗中提到的“白发”是指什么?
- A. 年轻
- B. 衰老
- C. 繁荣
- D. 快乐
答案:
- B. 困境
- A. 外族的信件
- B. 衰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怀,但更显豪迈与开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有对故乡的思念,但情感更加直接与深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