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赠宣州亢拾遗》

时间: 2024-12-29 17:25:37

传骑一何催,山门昼未开。

高人终避世,圣主不遗才。

坐次欹临水,门中独举杯。

谁为旦夕侣,深寺数僧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赠宣州亢拾遗
项斯 〔唐代〕

传骑一何催,山门昼未开。
高人终避世,圣主不遗才。
坐次欹临水,门中独举杯。
谁为旦夕侣,深寺数僧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山门未开之际,感慨时光匆匆的心情。骑马的人急匆匆而来,使得山门在白昼还未开启时就显得异常静谧。高人选择隐居于世,明智的君主却不遗弃有才之人。诗人坐在水边,独自举杯,心中感到孤独。深寺中,只有几位僧人前来作伴,令人倍感寂寞。

注释:

  • 传骑:指骑马的人,古代传递消息、文书的人。
  • 山门:寺庙的大门,通常在白天开放。
  • 高人:指有才德的人,通常选择隐居。
  • 圣主:指明智的君主。
  • 坐次:坐下来休息。
  • :倾斜,指诗人坐着时身体微微倾斜。
  • 独举杯:独自举杯饮酒,表现孤独感。
  • 旦夕侣:朝夕相伴的朋友或伴侣。
  • 深寺:深山中的寺庙,环境幽静。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隐含了对高人隐居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圣主不遗才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人生孤独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士人隐居的风气盛行,诗人或因个人经历,或因社会环境,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赠宣州亢拾遗》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一个隐逸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高洁人性的向往。开头的“传骑一何催”以急促的骑马声,营造出一种急促而喧嚣的氛围,与后文的“山门昼未开”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对比中表现出一种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高人终避世,圣主不遗才”一句,展示了诗人对高人隐居态度的理解与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圣主”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接下来的“坐次欹临水,门中独举杯”则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独自一人,面对宁静的水面,举杯自饮,显示出他对朋辈的渴望和对过往的追忆。而“谁为旦夕侣,深寺数僧来”则是对现实孤独的直接表述,几位僧人的出现虽为陪伴,却未能填补诗人内心深处的空虚。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对高人品格的钦佩,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传骑一何催:骑马的人为何如此急促,暗示世事匆忙。
  2. 山门昼未开:寺庙的大门在白天还未开启,象征着一种静谧和隐居的生活。
  3. 高人终避世:有才德的人最终选择隐居,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
  4. 圣主不遗才:理想中的明君不会遗弃有才能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5. 坐次欹临水:坐在水边,微微倾斜,表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
  6. 门中独举杯:独自举杯,显示出孤独和寂寞。
  7. 谁为旦夕侣:谁能陪伴我朝夕,表现出对友人的渴望。
  8. 深寺数僧来:深山中的寺庙里,只有几位僧人前来,突显诗人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高人”、“圣主”比喻理想的隐士与明君,深刻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隐逸与孤独的情感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心理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传骑:象征急促的世事。
  • 山门:隐居的象征。
  • 高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 圣主:理想中的明君。
  • :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反思。
  • 僧人:孤独生活的陪伴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高人终避世”指的是? A. 选择隐居的人
    B. 有权势的人
    C. 追求名利的人

  2. 填空题:诗人坐在水边,独自举_____。

  3. 判断题:诗中描绘了一个喧嚣的场景。(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宁静的氛围,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但更多地融入了对酒的豪情,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