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作者: 项斯 〔唐代〕
原文展示: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白话文翻译:
到处阳光在迅速消失,倚靠在栏杆上,黄昏的景象却像清晨一样。
渔夫悠闲地划着船,沙滩上的小鸟在潮水中嬉戏。
树木之间,栈桥和亭阁显得很密集,城市和寺庙在远处相连。
是谁向隐士报信,让他得以在这里耕作和砍柴呢?
注释:
- 日驰销:日落时分,阳光迅速消失。
- 凭轩:倚靠在栏杆上。
- 渔翁:渔夫。
- 鼓棹:划船的动作。
- 沙鸟:沙滩上的小鸟。
- 迎潮:迎接潮水。
- 津亭:渡口和亭子。
- 坞寺:水边的房屋和寺庙。
- 隐者:隐居的人,通常指追求自然生活的人。
- 耕樵:耕种和砍柴的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山水田园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杭州的江亭,诗人登高眺望,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是一首描绘杭州美丽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中,项斯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开篇“处处日驰销”以动词“驰”描绘出太阳的急速下落,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气氛,紧接着“凭轩夕似朝”,则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黄昏的宁静与清晨的生机,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交错和空间的变幻。
接下来的“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展现了渔夫与小鸟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第三联“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密集与遥远,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的空间感。
最后一句“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则引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思考,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闲适生活交融,表现了唐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与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处处日驰销:描绘黄昏时太阳快速消失的状态,营造出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 凭轩夕似朝:通过对比,说明黄昏的宁静与清晨的生动,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
- 渔翁闲鼓棹:展示渔夫悠闲的生活状态,突出自然的和谐。
- 沙鸟戏迎潮:小鸟在沙滩上嬉戏,反映了生命的活泼与自由。
- 树间津亭密:描绘环境的密集,营造出一种亲密感。
- 城连坞寺遥:城市与寺庙的遥远相连,展示空间的层次感。
- 因谁报隐者:引发对隐居者的思考,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向此得耕樵:表现出隐逸生活的理想,传达出诗人的人生哲学。
-
修辞手法:
- 对比:黄昏与清晨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小鸟“戏迎潮”,赋予自然生动的形象。
- 意象:用“渔翁”、“沙鸟”来寓意自然与闲适的生活。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隐士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
意象分析:
- 日:象征时间流逝,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渔翁:代表田园生活,展现了闲适的生活状态。
- 沙鸟: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城、坞、寺:表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渔翁”的活动是什么?
- A. 钓鱼
- B. 划船
- C. 游泳
-
“树间津亭密”中,“津”指的是什么?
- A. 池塘
- B. 渡口
- C. 桥
-
诗中“因谁报隐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隐居生活的思考
- B.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忧虑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王维:同样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夜泊牛津》 by 李白:展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态度。
诗词对比:
- 项斯的《杭州江亭留题登眺》与王维的《鹿柴》: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项斯的诗更侧重于黄昏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两者的艺术风格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